摘要:“不是医生治好了我,是我自己撑了下来。”这是81岁的老林说的。35年前,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保守估计只能撑两年,但他硬是活成了奇迹。
“不是医生治好了我,是我自己撑了下来。”这是81岁的老林说的。35年前,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保守估计只能撑两年,但他硬是活成了奇迹。
一晃35年过去,他不仅活着,还每天坚持散步、读书、喝茶,连气色都比年轻人还好。他说,命是自己争的,不是靠运气。
但让人最佩服的,不是他活得久,而是他把自己这几十年的“抗癌经验”总结出来,想告诉更多人:有些事你晚知道一天都可能来不及。
我们常以为,抗癌靠的是化疗放疗,靠的是医生,但老林说,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你每天怎么活。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他这4条经验,看看它们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学。
很多人一听到“癌”,脑子就直接短路了,觉得自己完了。但老林说,最先崩的不是身体,是心理。
他刚确诊那会,天天失眠,饭也吃不下,整个人瘦了十几斤。他回忆说:“不是肿瘤让我倒下,是我自己吓自己。”
后来他开始接触一些癌症互助群,发现很多人活得比他还久,甚至有人带瘤生存十几二十年。他这才意识到,“心理免疫力”跟身体免疫力一样重要。
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癌症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积极情绪对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影响,情绪越稳定,生存期往往越长。
所以他做了个决定:不再查“活多久”,专注活“怎么活”。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开心的事,遇到焦虑就深呼吸,慢慢地,他发现身体也开始“配合”他。
情绪管理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当一个人不再恐惧,身体才有真正修复的机会。
老林说,很多人得了癌,还跟以前一样吃饭:早上一个油条,中午凑合一口,晚上猛吃大鱼大肉。结果一查营养,缺得一塌糊涂。
“那不是吃饭,那是慢性自杀。”他说。
他确诊后请教过好几个营养师,最后总结出一个原则:吃饭不是为了堵肚子,是为了修身体。他把每一口饭都当作“修补剂”,有计划有节奏地吃。
蛋白质成了他最看重的朋友。因为癌症过程中,身体容易分解肌肉,导致肌少症,整个人越来越虚。他每天都会安排鸡蛋、豆腐、鱼类,哪怕吃不多,也要吃得准。
还有蔬菜纤维,他说:“肠道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他每天至少吃五种颜色的蔬菜,哪怕没胃口也要塞进去一点。
吃对食物,是身体恢复的前提。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而是补得对、补得稳。均衡饮食不是口号,是抗癌的实际动作。
“你见过每天躺在床上还能变强的吗?”老林反问我们。
他确实不是那种“安静”养病的人。出院后,他就逼自己每天走5000步。刚开始走几分钟就喘,他还是咬牙坚持。“哪怕今天只能走三步,也要比昨天多一步。”
现代研究也支持这一点。运动能激活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这些细胞专门负责清理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坚持运动,等于每天都在“练兵”。
但他提醒:“不是越剧烈越好。”他自己也踩过坑,曾经一口气走了一个小时,结果第二天直接低烧。医生说他“运动过量,免疫反而被抑制”。
所以他改成“少量多次,量力而行”。每天两次,一次二十分钟,有时候走,有时候做轻体操。有一阵他迷上太极,说“那种缓慢的力量特别稳”。
适度运动不是抗癌的附加项,而是主力项。身体是靠动起来修复的,不是靠睡起来修的。
很多人把抗癌当成一场战斗,天天想着“杀死癌细胞”。但老林说:“抗癌不是打仗,是养命。”
他说他花了十年才明白这个道理:不是你赢了癌症,而是你养好了身体,癌症自己走了。
他开始重视作息,每天九点上床睡觉,早上六点起床。有人问他:“你不难受吗?”他说:“你熬夜,它(癌细胞)就高兴。”
他还戒了所有让他“心烦”的事,包括网络争吵、负面新闻、抱怨的朋友。因为他发现,每次生气,不仅心跳加快,晚上还睡不好。
他学会了“断舍离”,不光是清理家里的杂物,更是清理情绪。他说:“情绪垃圾,比厨房垃圾还可怕。”
良好作息+情绪清理成了他“养命”的两大法宝。他不再追求治愈,而是追求稳定持久的“好状态”。
这不是放弃,而是更高级的智慧。
35年的抗癌路,老林没有靠奇迹,也没有靠神药。他靠的是每天一点点对自己“下功夫”。
他说:“癌症让我真正学会了怎么活。”这话听着沉重,但也真实。他不是在抗癌,是在学着“爱自己”。
很多人问他:“你到底怎么做到的?”他摇头说:“我没什么秘诀,就是每天认真活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会这一点。别等病来才想起健康,别等命悬一线才想起生活的价值。
健康不是赢一次,是每天都在赢。
如果你也有亲人朋友在抗癌,或者自己正经历挣扎,希望你能把老林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也许一句话,就能点亮一个人的希望。
让我们一起,把活着变成一件有质量的事。
参考文献:
[1]陈志强,王晓明,李德兴,等.乐观情绪对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03):145-150.
[2]刘静,张文娟.营养干预在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25,33(07):1123-1127.
[3]赵蕾,李俊,王珂.运动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5,20(05):367-371.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科普天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