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艺术设计和跨学科专业的申请者们,面对AI工具,不免陷入纠结:
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艺术设计和跨学科专业的申请者们,面对AI工具,不免陷入纠结:
可以用AI辅助写文书吗?作品集里的AI生成图能用吗?招生官怎么看我用AI优化创意呢?一些综合排名靠前、对学术诚信要求极高的大学,已经明确将AI介入文书写作归类为学术不端。比如:
布朗大学
在25-26申请季新规中,使用AI写文书将被判为“申请欺诈”,与伪造成绩单、伪造推荐信等同属严重违规行为。这些行为一旦被发现,轻则影响录取结果,重则直接被拒,甚至可能被列入“不诚信”黑名单。
加州理工学院
将AI生成文书列为“不道德行为”,包括:直接复制粘贴AI内容;用AI搭建文章框架或起草初稿;用AI替代个人独特的表达风格。校方严正提醒:依赖AI会弱化你的创造力和个性,而招生官最看重的正是真实的你。
图源:加州理工学院
剑桥大学
关于硕士申请使用AI的说明也很清楚,不建议过度依赖于AI进行文书写作。
图源:剑桥大学
尽管AI在效率和精确性上得到了认可,但只要你多用几次市面上比较能叫出名字的AI软件如ChatGPT、DeepSeek、kimi等去写文章,就会发现通篇下来全是漂亮话,没有细节,没有活人感。
康石石让ChatGPT写文书(部分)
站在学校的角度,每到申请季要接收审阅上万封个人陈述,作为招生官更想看到的肯定不是让人审美疲劳的统一模板,而是文书背后你这个“人”的内核是否足够鲜活、多元、勇敢奋进。
说白了就是会“立人设”,但这个人设并非是那种虚假现编的东西。而是:我是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人。我在主题的选取度上,既能脚踏实地做东西,又能基于现在发展的社会轨迹去思考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说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现象,我试图怎么解决?
如果你能够表达出来,考官就会觉得你整个人是丰富多彩的。
比如康石石学生F同学,拿下伊利诺伊香槟-工业设计BS,在文书中既表达了对机器人的兴趣,其中有大量对于机械装置各部分功能、结构说明、运用原理的研究,包括坦克移位器、进料装置、射击装置和升降悬挂装置等。
还表达了自己对骑行、运动、其它设计领域等种种爱好,比如在学校里开办了一个设计社团,用Illustration自绘了Logo、宣传海报、招生简章,还为学校设计了一批文创产品。可以说他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具备“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一双手数不过来的兴趣爱好”的“人设”。
比如南洋理工大学今年的新开的游戏设计、艺术和技术硕士,在入学要求中就提到“要标注出作品里使用的任何生成人工智能。”
图源:南洋理工大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允许学生直接提交AI作品,前提是你必须写清楚用的是什么工具、你的过程、还有你的思考逻辑是什么。你可以使用像Midlourney、ChatGPT这样商业化的AI工具,而且你还可以直接用AI写代码,只要你能够解释清楚你自己的选择和方法就好。
总体来说,同学们想要借助AI效率来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可以在作品的初期构思阶段,通过AI生成的多种初步效果图,探索设计方向,发现新的灵感。
而到了设计作品细节推进时,则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打磨。特别在这一阶段,细致的手绘草图、模型制作等方法依然是展示设计思路的重要方式。不然过于依赖AI生成的效果图可能会削弱个人的设计表达。
给大家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成功拿下米理和皇艺硕士offer的康石石学生C同学,在作品集中完成了一个海洋载具设计。他设想了在未来,如果人类迁移到海底去居住的场景,但设计过程中,小C对于这个概念性产品没有太多思路,便利用AI工具探索了诸多海洋载具外观造型方面的内容↓↓↓。
康石石学生C同学在项目《Aqua Enclave》中通过AI对海洋载具造型上的探索部分
获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MA
米兰理工大学 集成产品设计MSc offer
之后,他根据这些外观设计灵感,再结合相关的理论调研、个人创意理念、项目可行性等,完成了最终的设计产出↓↓↓。
康石石学生C同学在项目《Aqua Enclave》中参考ai辅助生成的效果图进行个人设计创作部分
获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MA
米兰理工大学 集成产品设计MSc offer
康奈尔大学的Design + Environmental Analysis(DEA)专业今年更新了挑战题:首先找出一个你身边的人正在面临的挑战,然后设计一个产品、空间、工具、服务或体验,用5格故事板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然后重点来了:在完成part 1的设计方案之后,你需要使用AI去生成一个针对同一挑战的备选方案。之后,你要在故事板上标注出AI方案与你的原创设计之间的区别和影响,无论优劣。也就是说让人与AI之间进行一个设计大PK。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
可能在两年前,不论是学生还是艺术家,对于人工智能创作本身都抱着一个相对负面的心态。毕竟人工智能生成搅乱了艺术市场的原创性,连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在展览开幕式上都表示:“我带着一种恐惧工作,我害怕有一天会被取代。”
但第一批决定拥抱AI的艺术家、设计师经过摸索和尝试,走出了新的创新,我们能够发现,艺术设计行业对AI态度没有以前那么惶恐了,很多艺术设计院校也开始开设AI艺术创作的课程。在申请时国外的院校已经不再纠结AI能不能用,而是逼着你去思考为什么用和怎么用,让学生在AI时代能有自己的独立和判断力。
既然学校在变,那么准备留学的同学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康石石觉得要么你使劲学AI知识,通过看书、上课补充计算机系统性的内容,在项目创作中用上“硬核技术”,比如
智能辅助治疗项目
▼
康石石学生Z同学 成功保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信息设计(交叉学科)
该项目主要针对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完成了一系列的器具+APP+智能头环设计,其中涉及到的跨学科内容一来是通过触觉和味觉的跨膜态通信原理,让患者利用相关器具缓解暴食行为,二来是讨论APP和智能头环的串口通信技术,以及搭配脑电波检测技术,进一步从神经根源改善用户病症。
《RED HOOK TERMINAL》项目
▼
L同学 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MS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智能系统在Gowanus运河周边收集污水、雨水、生活和工业废水,并且项目中利用AI的Pix2Pix技术,实现高效过滤和资源管理。
“数字化可持续设计”项目
▼
康石石学生G同学 获 宾夕法尼亚大学 MPID
罗德岛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MA
Pratt 工业设计 MID + $21000奖学金
SCAD 工业设计MFA + $14000奖学金 offer
该项目主要利用算法生成辅助可持续设计,G同学把一些工地或者商场装修剩下来的废弃板状材料,分析它的参数输入用Grasshopper制作的算法中,然后生成个性化定制的家具支撑结构部件。
“用人工智能为教育领域赋能”项目
▼
康石石学生 P同学
获 伦敦大学学院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MArch
伦艺CCI Creative Computing MSc
拉夫堡 数字创意媒体 MSc
雪城大学 Design MFA offer
该项目中,P同学关注到线上网课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效率低和主动性差的问题,所以通过脑机接口BCI技术来适当监控学生的大脑活动,实时分析学生的状态,旨在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总之,以上几个项目均受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伦敦大学学院等藤校/G5导师们的认可。
当然,说到这里同学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说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这么多硬核技术。从设计角度来讲,对于那些不具备太多技术储备的学生,导师们还会从另一方面进行考察,比如你作为一名设计师,是如何思考将这些技术应用在某一领域上的?
也可以说是通过训练人工智能机器辅助完成的设计项目:
《Co-InnoX》项目
▼
康石石学生Z同学
这个项目里Z同学主要利用人工智能为联名设计工具赋能。特别是针对商业活动中设计师需要随时调整甲方频繁变更的需求这一设计痛点,他将已经投入市场的文生图、图生图工具的优点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线上产品。
然后Z同学在设计完成后,尝试着丢了两张图让训练出来的bot进行生成,确实生成出了他一开始想要的效果,也就佐证了他提出的概念是完全可行的。
康石石学生L同学 分享
总之,现在各个行业都在做AI+X的结合,只要学校不排斥,同学们都可以大胆尝试,这份尝试,不仅能让你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也有助于你之后实习找工作的岗位选择变多和薪酬待遇变高。如果你对AI+艺术设计感兴趣,或者想了解艺术留学、保研、求职或读博,欢迎向我提问。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