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我战胜抑郁的方法,就一个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0:02 2

摘要:曾几何时,我也像很多人一样,陷入深深的焦虑与抑郁之中。外人看我,是搜狐的创始人,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无数个深夜和白昼,我被一种无声的恐慌笼罩,情绪低沉,思维反复,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

曾几何时,我也像很多人一样,陷入深深的焦虑与抑郁之中。外人看我,是搜狐的创始人,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无数个深夜和白昼,我被一种无声的恐慌笼罩,情绪低沉,思维反复,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

那时候我才明白王小波那句话的真正重量:“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焦虑,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做到的却太少;我们抑郁,是因为总是活在对过去的后悔或对未来的担忧中,从没真正活在当下。

我也试过很多方法,看书、听课、找人聊,甚至暂停工作去“解决情绪”。但后来我发现,焦虑和抑郁,恰恰是“解决”不掉的。你越是想把它们赶走,它们就越是黏着你。

直到后来,我总结出真正让我走出来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字——做。

不是盲目地做,而是带着觉察地做。不是等到状态好了才做,而是哪怕痛苦着、焦虑着,也坚持把每一天该做的事做完。

01

“你越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膨胀”

起初我并不理解这个道理。我总是反复分析自己为什么焦虑,是什么导致的,该怎么解决……结果陷入更深的思维旋涡。直到后来接触心理学和佛学,我才意识到,情绪就像一片乌云,你越是盯着它,它越会遮蔽天空;你接受它会来也会走,反而能更快等到晴空。

认知疗法创始人贝克(Aaron Beck)说过:“情绪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解读。”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真的有多糟,而是我们不断用消极的思维给它“加戏”,最终把自己困在脑海的牢笼里。

所以我开始练习“无视”情绪。不是压抑它,而是承认它的存在,但不跟它走。焦虑来了,我就说:“哦,你又来了。但我现在要做事了。”然后我就去开会、写代码、见人、运动……做着做着,我发现,原来情绪并没有吞没我。

02

正念、运动与学佛:帮我重新落地

在那段最难的时间,有三个东西真正帮到了我:正念、运动和学佛。

正念,就是练习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哪怕只呼吸一次,只喝一杯水,只走一步路,都全心投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修炼,而是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的。当你不再被杂念带偏,你的心就会逐渐安静下来。

运动,则是情绪的天然解药。不需要剧烈到痛苦,哪怕是每天散步三十分钟,身体动了,情绪就会跟着流动。生理上的放松直接带来心理上的舒缓。

而学佛,给了我更深一层的领悟。佛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有人问禅师:“如何克服焦虑?”禅师答:“谁能给你焦虑?谁能让你不焦虑?”对方一愣,禅师接着说:“焦虑是你自己请进来的,也要你自己送出去。”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不是情绪的奴隶,我可以做它的主人。

03

推荐两本书,陪伴你走出低谷

在我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有两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一本是《情绪自救》,另一本是《抑郁症打卡自救》。

《情绪自救》教我明白了:真正能解决的事,根本不必焦虑;解决不了的事,焦虑也没用。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焦虑,都是来自于“想象”而不是“现实”。

《抑郁症打卡自救》则从认知与行为两方面,提供了非常有实践的方法。比如把目标拆小、写情绪日记、每日完成三件小事等等。它让我相信:抑郁可治,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从一件小事重新开始。

04

最后回到这个字——“做”

很多人在焦虑和抑郁中,总想先“调整好心情”再开始行动。但事实是,唯有行动,才能真正调整你的心情。

你不要等到不焦虑了才去面试,不要等到有动力了才去跑步,也不要等到状态好了才去见人。而是哪怕手抖、心慌、自我怀疑,也硬着头皮——做。

做着做着,你会发现,那些预设的困难其实没那么可怕;

做着做着,你会积累起微小的成就感,打破无力的循环;

做着做着,你就不再是那个“光想不做”的自己。

这就是我走出抑郁最真实的心得:不要分析情绪,而是投入行动。不要追求完美,而是接受完整。不要想着控制一切,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如果你现在也正处在低谷,希望你能相信:你不孤单,很多人都曾走过。而从今天起,不妨试着从一个字开始——做。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