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不少品牌在沟通上栽了跟头:有的网红品牌追着用户喜好跑,今天改口味明天换包装,丢了自身特色后很快被遗忘。
如今不少品牌在沟通上栽了跟头:有的网红品牌追着用户喜好跑,今天改口味明天换包装,丢了自身特色后很快被遗忘。
有的老牌企业端着架子,动辄教育消费者“不懂行”,像西贝曾因预制菜言论引发反感。
这两种极端都走不长远,讨好丢了根,说教伤了情。
而那些能站稳脚跟的大品牌早已摸清门道:既不做迎合的“舔狗”,也不当说教的“长辈”,而是用平等真诚的姿态和消费者做朋友,这才是品牌破局的关键。
西贝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虽说道歉收场,但门店生意和品牌口碑的损失,得花好久才能补回来。
这事儿不光是公关没做好,更关键的是品牌太爱“教育”消费者,一会儿说预制菜该是什么样,一会儿又抱怨“顾客虐我千百遍”,其实说白了就是“爹味儿”太重。
其实这不是西贝独有的毛病,不少品牌嘴上喊着“我懂你”,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年轻人想要啥,还有的一门心思讲“传承、匠心”的大道理。
全然不顾用户真切感受,更有甚者堆砌大量专业术语,妄图营造“高大上”之感,这样的行为,不但未能彰显专业,反倒在自身与消费者之间筑起一道无形之墙。
为何会出现这般情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品牌紧握产品、成本等核心信息,消费者能获取的,只不过是经筛选后的内容罢了。
这种信息不对称就会让品牌产生一种“我是餐厅我肯定懂,你一个来吃饭的不懂”,自然就养成了说教的毛病。
另外还有那些靠流量起来的网红品牌,用户说啥就做啥,天天追热点赶流行,结果把自己的特色和专业度都丢了,火一阵就没影了。
这其实也是因为品牌没读懂用户,只看到表面行为,没搞明白背后的真实需求。
品牌既不可居高临下地充当用户的“引领者”,亦不能一味迎合,将用户奉为“主宰”。被夹在中间的品牌究竟该怎样做?
答案其实挺简单的,那就是和消费者做朋友,朋友之间首先得平等,说话得用“人话”,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更重要的是真诚,不装腔作势、不忽悠人,真正和用户玩到一块儿去。
就像西贝事件后,好多餐饮企业赶紧开后厨直播,晒炒菜过程,这说明整个行业终于意识到,沟通方式必须改了。
社交媒体就像一扇天然的沟通之窗,不仅门槛低,还具备互动功能,正好可以化解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
品牌官微堪称绝佳沟通渠道,发布新品预告、官宣代言讯息、开展活动,一应俱全。用户可以在这下面评论、转发反馈,你来我往间,交流氛围就热烈起来了。
要是想更进一步,就得靠真诚分享拉近距离,比如官微发点日常、跳个搞怪舞蹈,不刻意不做作,用户会觉得是在和有趣的朋友聊天,信任就这样慢慢攒起来了。
而且面对疑问时,官微得赶紧回应、披露信息,2024年预制菜风波那阵。
老乡鸡就通过官博发了677页、超20万字的全溯源报告,还一直置顶,谁看了都能感受到品牌的透明和诚信。
沟通不光要广,还得准,社交媒体上声音多,品牌能摸清用户的想法和情绪,再用上他们的“黑话”,才能真正被当成“自己人”。
还有个高阶玩法,就是让企业家亲自下场,海尔的周云杰看到用户抱怨租房洗衣机不够用,就牵头整理几万用户的需求,最后做出了三桶洗衣机。
这种“因为你一句话,世界500强改方案”的操作,比啥广告都管用,关键还是得平等真诚,不能借机上课。
真心换真心品牌和消费者做朋友,可不只是图个新鲜、赚点好感,好处多着呢,品牌给用户好产品、好情感、好体验,满足多方面需求。
用户就用买单、夸口碑、给信任来回报,这就像健康的友谊,互相帮衬着成长。
更重要的是,平时攒下的感情,关键时候能帮品牌扛事儿。
就像#为什么蜜雪冰城永不塌房#的话题里,全是用户真心实意的好评,这都是长期真诚沟通攒下的家底。
现在品牌翻车的事儿太多了,说句话都可能被放大,信任、口碑这些太脆弱也太金贵了。
其实品牌形象不是自己吹出来的,是用户在每一次互动里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所以,品牌救别端着了。
放下架子在社交媒体上跟用户好好聊聊天、听听声儿,比啥精心设计的广告都管用。
品牌沟通的两个极端从来走不通:盲目讨好丢了内核,“爹味”说教伤了感情,西贝的口碑风波与网红品牌的昙花一现早已印证这点。
真正的大品牌,从不是靠迎合或说教立足,而是把“和消费者做朋友”刻进沟通里。
平等对话消解距离,真诚交流攒下信任,这份不偏不倚的相处之道,既能守住品牌本心,又能拉近用户距离。
放下“舔狗”姿态与“说教”架子,用真心换真心,才是品牌穿越周期、站稳脚跟的长久秘诀。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