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五港镇小岩(化名)家的房门时,这个15岁男孩正伏在新书桌上写作业。阳光透过淡蓝色的窗帘洒在课本上,书架上摆放着《简·爱》等图书,窗台多肉植物萌发着新芽,房间里充满了温暖的气息。——这幅画面很难让人联想到一年前:潮湿起皮的墙面下,他只能蜷在堆满杂物的饭桌角落
推开五港镇小岩(化名)家的房门时,这个15岁男孩正伏在新书桌上写作业。阳光透过淡蓝色的窗帘洒在课本上,书架上摆放着《简·爱》等图书,窗台多肉植物萌发着新芽,房间里充满了温暖的气息。——这幅画面很难让人联想到一年前:潮湿起皮的墙面下,他只能蜷在堆满杂物的饭桌角落写字。这间由共青团涟水县委员会打造的“梦想小屋”,不仅是一处物理空间的改造,更用爱与关怀为困境青少年筑起了成长的港湾。
近年来,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青少年居住条件简陋的问题,我县高位推动“梦想小屋”建设工作,紧扣孩子们的实际困难和成长需求要求,按照“三面改造(顶面、墙面、地面)、六物到位(床、书桌、衣柜、窗帘、台灯、小书架)”的标准,对原有房间进行设计装修,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社会关怀,拥有追逐梦想的底气。自2021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县16个镇街推广,累计改造603间“梦想小屋”,服务624名困境青少年,其中,今年已完成75间改造。
“为了切实做好这件民生实事,让困境青少年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我们前期在全县进行深入摸排,通过拜访每户家庭,了解真实情况,确保不漏一户、应助尽助。”团县委副书记沈一荷表示,在改造前,团县委还不断强化个性化定制,充分征求困境青少年的意见,提供更加贴心、实用的建设方案。改造过程中,安排专人全过程监督“梦想小屋”建设,同时做好验收工作,确保每一间“梦想小屋”都能达到使用标准。
“我终于有自己的房间啦,和梦想中的卧室一模一样!”面对眼前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的新房间,梁岔镇的星星(化名)难掩内心的惊喜与感动。6月30日,她的“梦想小屋”建设项目圆满竣工,仅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如今,星星已经正式住进这间专属小天地,开启全新的生活。
房间交付只是起点,陪伴才是“隐藏款”福利。为做好“梦想小屋”建设的后半篇文章,涟水着力构建“团干部+爱心企业家+青年志愿者”的常态化陪伴机制,通过媒体宣传、网络传播等方式,提高“梦想小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更多的基层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高校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结对关爱中来,依托“涟爱有家”“爱心暑托班”“法护青涟”“点亮微心愿”等主题关爱活动,与困境青少年建立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持续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以及日常诉求,鼓励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一位受助儿童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有自己的书桌了,志愿者哥哥还教我整理书架,我觉得未来有了方向。”
发芽的种子会成林,这种长效帮扶模式正在形成蝴蝶效应。18岁的小慧(化名)因父亲早逝、母亲残疾,早早便和姐姐共同扛起家庭的重担。团县委积极为她们申请了“梦想小屋”建设项目,营造了舒适温馨的居住和学习环境。今年高考,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本科院校,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选择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正是为了扎根家乡、以教育为桥,帮助更多的孩子,在成长之路上找到前行的方向,拥有追逐梦想的勇气与力量,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小慧郑重地说道。
“用一方天地守护星辰大海,让每一份期待都有处安放。”这或许正是“梦想小屋”最生动的注脚。从掉墙皮的角落到温馨的小窝, “梦想小屋”改变的不仅是空间,更是在守护向上的希望。沈一荷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梦想小屋’建设,让更多孩子从‘住有所居’到‘心有所栖’,向阳而生,茁壮成长。”(姜浩)
来源:涟水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