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9月,新学期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之提上日程。为助力高校毕业生破解就业创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记者近日专访了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周旸职业指导室负责人周旸、兰州市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季春辉和何亚勇。他们分别
大学生咨询留兰政策
周旸
季春晖
何亚勇
金秋9月,新学期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之提上日程。为助力高校毕业生破解就业创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记者近日专访了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周旸职业指导室负责人周旸、兰州市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季春辉和何亚勇。他们分别从就业政策保障、求职全流程技巧、求职心态调整与行动规划、行业选择与信息获取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指导。
协同发力: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访兰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
今年以来,兰州市以“精准服务、全程护航”为核心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前置、创业带动等多维举措协同发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保障网络。
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兰州市将服务阵地主动延伸至校园前沿。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精心打造“家燕回巢”“赋能就业”等特色服务品牌,联合9所驻兰高校密集开展招聘对接、职业指导、政策宣讲等活动357场,累计服务毕业生4.5万人次;同时为高校兑现驿站奖励资金270万元,进一步激发校园就业服务活力。而“百千万”大学生职业体验行动的深入实施,更成功吸引3.6万名大学生选择留兰发展,从源头搭建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对接桥梁。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兰州市开展“1131”就业服务——即为每名毕业生提供1次职业指导、1次岗位推荐、3次职业介绍和1次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依托“金城就业360服务之家”数字化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实名登记建立就业信息台账,根据毕业生专业背景与职业意向精准推送岗位,并定期回访跟踪求职进展。与此同时,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将招聘会、政策咨询等服务下沉至社区、乡镇,让毕业生在家门口就能便捷获取就业支持。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还通过发放就业补贴、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个性化方案,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滴灌、落地见效。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兰州市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路径。目前,全市39家创业孵化平台已为1819家在孵企业提供全流程孵化服务,直接带动1.3万人就业;220万元省级孵化平台补贴资金的及时到位,更为优质创业项目注入成长动能。在金融支持方面,创业贷款政策“八进”宣传活动已覆盖373场次,1614笔、总额10.3亿元的创业贷款精准投放至创业者手中。其中,创新推出的“甘味e贷—牛肉拉面创业贷”已发放5笔共500万元,为特色产业领域的创业项目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从校园服务前置到社会岗位对接,从政策精准供给到全流程服务保障,兰州市正以全链条保障举措为高校毕业生铺就坚实就业路。下一步,兰州市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青年在这片发展沃土上实现职业理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求职实战:全流程精准入职引导
——访兰州市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周旸
“求职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钓鱼’,每一步都要带着目标行动。”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周旸职业指导室负责人周旸分享了覆盖求职全流程的实用方法。
在简历准备阶段,周旸强调“拒绝万能模板”。她认为,企业HR(人力资源部门)筛选简历平均用时不超过30秒,只有“带着钩子”的简历才能脱颖而出。内容上需紧扣岗位描述,用数据替代空泛表述,像“协调3个部门完成活动落地,跨部门沟通效率提升20%”,远比“擅长沟通”更有说服力。她特别提醒,细节决定成败:邮箱名避免“非主流昵称”,附件名标注“姓名+岗位”,排版简洁明了,这些细节能显著提升简历通过率。
面试环节,周旸建议做好“双向调研”。提前通过企业官网、公众号了解业务动态,甚至关注创始人近期发言,在交流时自然融入相关内容,让HR(人力资源部门)感受到诚意。现场沟通要主动出击,除展示自身优势外,可询问“岗位核心考核指标”“后续流程安排”,既掌握主动权,又加深对方印象。她分享案例:有求职者面试后主动发送邮件,补充未说清的项目细节,最终成功获得Offer(正式录用通知书)——“机会往往藏在主动里”。
谈及入职前的注意事项,周旸特别强调“防范口头承诺风险”。收到Offer(正式录用通知书)后,需明确五险一金缴纳基数、试用期工资标准、转正条件等核心条款,并要求书面确认。“曾有人因未签劳动合同,试用期结束被辞退却无法维权,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
周旸表示:“求职就像拼图,简历是轮廓,面试是细节,心态是胶水。把每个环节做扎实,才能拼出理想的职业图景。”
破解困惑:理性评估职业适配度
——访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专家导师季春晖
“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迷茫中停止行动。”兰州市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季春辉针对青年求职中的心态困惑与行动困境,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面对“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的普遍问题,季春辉提出“工具+实践”双路径。她推荐用“职业定位十字架”梳理自我:左侧列出“喜欢的事”,右侧标注“擅长的事”,交叉区域即为潜在职业方向。例如喜欢分享、擅长逻辑梳理的人,教育、咨询类岗位可能更适配。若仍无头绪,可尝试“职业脑洞”练习:假设工作只为实现价值,思考“自己能让世界哪部分变好”,从价值感中挖掘职业线索。
针对信息匮乏导致的决策困难,她建议“刷认知”与“刷体验”相结合。“刷认知”可通过阅读行业报告、观看职业访谈,了解目标岗位的准入条件;“刷体验”则更直接——曾有学生观摩急救课后发现晕血,及时放弃从医计划,避免了方向错误。她特别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哪怕短期兼职,也能直观感受工作节奏,比空想半年更有效。”
谈及“慢就业”与“消极就业”的区别,季春辉明确:前者是主动规划,后者是被动逃避。她建议考研考公失利者理性评估:“若录取概率低于20%,不妨先就业,保留在职备考的选项。”对于“全职儿女”群体,她提醒:“可利用这段时间做职业访谈、学技能,但需设定3至6个月的明确目标,避免陷入‘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面对求职受挫,季春辉的“体验——学习——成果”模型备受认可:先接纳情绪(如写日记释放焦虑),再分析原因(是简历匹配度低还是面试表达弱),最后转化为行动(如针对性修改简历、参加模拟面试)。“每次失败都是排除错误选项的过程,”她说,“只要保持行动,总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从业选择:认清自己并读懂行业
——访兰州市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何亚勇
“职业选择的本质是‘知己知彼’,既要认清自己,也要读懂行业。”兰州市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何亚勇从职业定位到信息获取,构建了完整的求职决策体系。
在行业选择上,何亚勇提出“三步筛选法”。第一步是自我认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等工具,结合专业背景、实习经历明确优势——例如对数字敏感、擅长Excel的学生,可重点考虑会计、数据分析岗。第二步是初步筛选,从7至8个意向行业中,按“发展前景+技能匹配度+工作氛围”三大标准缩减至2至3个。第三步是深度调研,通过行业报告了解市场规模,与从业者交流知晓真实工作状态,最好能实地实习感受节奏。“曾有学生想做设计,实习后发现更爱对接客户,最终转向项目管理,这就是试错的价值。”
针对新行业认知盲区,何亚勇建议关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清单。“2019年以来发布的74个新职业中,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占比超60%,这是明确的趋势信号。”他以“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为例:该职业可应用于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求职者需结合自身兴趣选择细分方向。同时他强调,新职业诞生往往源于技术升级或社会需求,“关注科技动态、洞察群体需求,比追逐具体职业名称更重要。”
破解信息差是何亚勇分享的另一重点。他认为,招聘信息中的“隐性信息”(如加班强度、团队氛围)需主动验证:通过联系企业员工,参加行业展会当面交流,或借助学校就业驿站获取内部信息。“有学生通过校友了解到目标公司‘弹性工作制’实为‘无薪加班’,及时调整了选择,这就是信息差的价值。”
面试前,何亚勇建议用“雇主研究铁三角”作准备:了解行业政策走向、企业核心业务、岗位具体职责。面试中可通过“您认为这个岗位3个月内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等问题,获取真实需求。“求职不是单向被选,而是双向匹配,”何亚勇说,“掌握信息主动权,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位置。”
□兰州日报记者 赵万山 实习生 陈嘉睿 文/图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