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o、Re、Mi,这三个简单的音节,是全世界音乐学习者共同的“入门密码”。 从中国琴童到意大利声乐家,从德国交响乐团到美国流行歌手,大家都在用这套音名。
Do、Re、Mi,这三个简单的音节,是全世界音乐学习者共同的“入门密码”。 从中国琴童到意大利声乐家,从德国交响乐团到美国流行歌手,大家都在用这套音名。
似乎音乐是一种**“全球统一语言”。 但你知道吗? 看似统一的Do、Re、Mi,其实并不统一。 英语国家、德语国家、意大利、甚至中国的叫法,全都不一样——最离谱的是,德国人甚至把B叫成H**!
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音乐史,也是“全球化”在音乐中的一个奇妙故事。
一、Do、Re、Mi并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一首古老的圣歌
我们先从最熟悉的Do、Re、Mi说起。 这套“唱名”并不是某个天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源自于中世纪教堂里的一首古老圣歌。
公元11世纪,意大利修士圭多·达莱佐(Guido d'Arezzo)发明了视唱练耳系统,他想找到一种方法,让修道士通过记忆音节来学唱圣歌。
他选择了一首赞美施洗约翰的拉丁文圣歌,每句歌词开头的音都比前一句高一个音:
Ut queant laxis Re sonare fibris Mi ra gestorum Fa muli tuorum Sol ve polluti La bii reatum
于是,最初的六个音节诞生了: Ut、Re、Mi、Fa、Sol、La
后来,Ut被改为更好唱的Do;
又加入了最高音Si(由拉丁文Sancte Ioannes,即“圣约翰”首字母组合而来)。
从此,Do、Re、Mi、Fa、Sol、La、Si成为最早的“全球音乐通用语言”。
这也是为什么《音乐之声》里的那首歌叫《Do Re Mi》,而不是C D E。
二、英语国家:字母记谱才是主流
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在用Do Re Mi。 在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人们习惯用字母音名:C、D、E、F、G、A、B。
这套体系其实比Do Re Mi更古老,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的欧洲修道院。 当时,音乐只有七个自然音,人们干脆直接用A到G七个字母来标记。
奇怪的地方来了:
在字母体系中,A不是“Do”,而是“拉”。
也就是说,在钢琴上,A音等于La音,而不是Do。
这就造成了跨国交流时的尴尬:
中国人说:“这首曲子是C大调。”
美国人听懂了,但他的脑子里想到的是“Do = C”。
如果换成德国人……混乱程度+100%。
三、德语国家:为什么B变成了H?
在所有记谱体系里,德国体系最让人抓狂。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和弦标记:B、H、B♭。 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谜团:中世纪的“错误手稿”
早期记谱法中,B有两种形态:
圆B(b rotundum),代表降B
方B(b quadratum),代表自然B
随着时间推移,圆B继续写作小写b,而方B逐渐被写成类似大写H的符号。
于是,在德语体系里:
B = 降B
H = 自然B
这就是为什么巴赫(Bach)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进音乐中: B-A-C-H = 降B、A、C、自然B。
这不是德国人“故意装神秘”,而是历史的巧合。
四、中国:从“工尺谱”到Do Re Mi
中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记谱体系,比如工尺谱,用“工、尺、凡、六、五、乙”等字代替音高。 这种谱子在戏曲、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中沿用至今。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传入,中国音乐教育逐渐采用简谱(数字谱),再搭配Do Re Mi体系。
于是,中国音乐人通常同时掌握三套系统:
简谱(1、2、3、4、5、6、7)
Do Re Mi
C D E F G A B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琴童一边数“1、2、3”,一边唱“Do、Re、Mi”,而老师的乐谱上却写着C大调。
三套系统叠加,常常让初学者头大。
五、全球音乐语言:统一还是混乱?
今天,音乐交流已全球化。 虽然各国系统不同,但大体上形成了一个默契:
课堂教学、声乐训练 → 用Do Re Mi
专业记谱、出版物 → 用C D E F G A B
德语国家 → 继续保留H的传统
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统一的体系,但音乐家们已经学会“多语切换”。 就像程序员会说英语、写代码、还懂行话,音乐家也需要掌握至少两种“音名语言”。
Do Re Mi的发明,代表了人类音乐教育的起点; 字母记谱,则见证了音乐理论的发展; 而德国的H与B,提醒我们历史中那些偶然的“错误”,也能成为文化符号。
今天,音乐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的语言。 但如果你曾在课堂上被B和H搞糊涂,不必自责—— 这场“音名混乱”,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注定。
下次唱《Do Re Mi》时,不妨想一想: 这首歌背后,隐藏着人类跨越千年的音乐沟通史。
你最常用的记谱体系是哪种?
Do Re Mi
C D E
简谱 在评论区告诉我,看看哪种“音乐语言”最普及。
来源:精选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