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临猗县嵋阳镇嵋阳村村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本泛黄的党支部会议记录簿静静地陈列在那里。翻开1955年3月25日的记录页,首任党支部书记张科明工整的字迹依然清晰:“咱们当村干部的,每天生产完都回村委会坐一坐,谝一谝。”这个始于土窑洞里的会
记者 王文军 通讯员 罗晓庆 陈 倩
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临猗县嵋阳镇嵋阳村村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本泛黄的党支部会议记录簿静静地陈列在那里。翻开1955年3月25日的记录页,首任党支部书记张科明工整的字迹依然清晰:“咱们当村干部的,每天生产完都回村委会坐一坐,谝一谝。”这个始于土窑洞里的会议制度,在70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每晚7点半,村委会的灯准时亮起,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新春与村干部们围坐在长桌旁,从土地纠纷调解到电商平台搭建,从孤寡老人赡养到新品种桃树引进……村庄的大小事务都在这个延续70年的“碰头会”上得到民主决策。
这盏不灭的灯火,不仅揭开了一个村庄的治理密码,更映照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制度传承:守好“碰头会”的老规矩
嵋阳村是嵋阳镇政府所在地,共有10个居民组810户3464口人,7440亩耕地。该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09名。近年来,该村党总支结合村情,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三项工程”,让班子更有位、党员更有为、发展路更宽、群众心更齐,被誉为“古郇大地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碰头会’是我们村的光荣传统,70年如一日很少间断。”张新春告诉记者,“为什么记得这么清?因为当时我母亲是大队的妇女主任,我一放学回来问爷爷奶奶母亲去哪了,他们就会说,肯定是去大队开会了。从那时起,‘碰头会’便在我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碰头会’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之一,这样的会开了几十年,守的不仅是‘碰头会’的规矩,更是一份为村民办事的初心。”提及“碰头会”,86岁的老党员武天玉这样说。
嵋阳村党组织把守规矩变成从政、为人、处事的行为习惯,除了执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各项规章制度,村“两委”更是雷打不动,每晚坚持开“碰头会”,及时交心通气,了解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商议村务要事,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村史馆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嵋阳村历届村“两委”的工作记录簿吸引了每位参观者。大家从这些带有历史体温的档案中,看到的不仅是村庄的成长年轮,更是一部基层党组织用初心写就的振兴史。
清廉根基:“宁亏自己,不亏百姓”
在嵋阳村的财务档案里,珍藏着两张特殊的车票——2016年8月1日太原至运城的D5319次无座票。
“我记得清清楚楚,2016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段根宝和村委会主任张新春,为给村里争取防洪排水管网工程指标,去了太原。他们早上吃完饭走的,晚上9点多回到运城,让我去接。”该村会计侯兵回忆道。
两位村干部之所以连夜买站票回来,只为省下180元的住宿费。这节省下来的一笔小小的款项,最终和村里节省下来的其他款项一起成为全村防洪排水管网工程的启动资金,解决了下雨天的排洪问题。
这种“水米不沾”的清廉作风,源自嵋阳村第二任书记任水运立下的铁规。在1960年的村民大会上,他曾当众立下“我要是贪污一分钱,就剁我一根手指头”的铮铮誓言。从此以后,嵋阳村党员干部坚守着这条铁规,将“廉”字刻在了工作的点滴中,没有一名党员干部因为多占多拿村集体的钱物而被处分。
村委会副主任张义志说:“老党员老干部‘水米不沾’的好作风传承到我们这里,已经不再是‘水米不沾’,而是为村里办事时要‘宁亏自己,不亏百姓’。”
从“水米不沾”到“宁亏自己,不亏百姓”,因公忘私早已融入嵋阳干部的血液。
“‘宁亏自己,不亏百姓’对我们村干部来说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村民把你选上来,你指望在这里贪钱、发财,肯定不可能。”张新春坦言。
产业变革:桃园里的共富实践
4月的嵋阳村,5000亩桃园绵延成粉色的海洋。站在观景台上,该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国智指着不同颜色的花簇向记者介绍:“粉白色的花是中油16,粉红的是中油19,深红的是毛桃春雪,我们村共有40多个品种,错峰上市能从5月初卖到9月底。”
坐在王国智的三轮车上,沿途怒放的桃花点缀着春光无限,摇曳着桃农们对丰收的向往。王国智介绍,眼前的这一片片桃树地,正是村“两委”引领下的致富产业。
2014年,该村党员张天社率先试种油桃,在管理过程中,发现油桃易管理,省时省工,价格也不错。尝到甜头后,他认为“一人富不算富”,便积极向村“两委”建议,让全村人都走上发展油桃产业的新路子。
有了张天社的成功实践,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段根宝和村委会主任张新春决定带领大家外出考察学习。
“当时弄了两辆大客车,拉了80多人,到河南郑州果树研究所学习,反响很大。回来后,村里研究决定发展油桃种植,有意向更新换代桃树的村民就去报名。后来,我们还组织人员去监督起苗。”王国智回忆道。
2016年开春,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一起拉回30万余株桃树苗,一场轰轰烈烈的调产革命打响了。
“去年我家种了9亩桃,卖了11万,好着哩!咱干不动了,都70岁人了,投资了3万,还挣了8万。”桃农任立虎笑呵呵地说。
油桃种植的成功,不仅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更解放了村民的思想。如今,嵋阳村已形成“早中晚熟+鲜食加工”的产业格局,2024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更可贵的是,村民自发组建的“技术共享联盟”定期举办桃王擂台赛,将以前的“劳动竞赛”精神注入现代农业。
民心所向:路好、渠通、桃俏、书声琅琅
把群众当亲人,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心坎,殚精竭虑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这是嵋阳村历届村干部对村民的承诺。
“这是我们村小学的教学楼,为什么盖这个教学楼,因为以前的教室是20世纪50年代盖的,一到天阴下雨,到处漏雨,娃娃们就没法上学。”张新春介绍。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碰头会”商议后,村党支部立即组织群众代表到附近的庙上乡参观新盖的教学楼。回来以后,大家深有感触,纷纷表示:“不出去不知道,一出去才发现,咱们确实苦了孩子。”随即,村干部在“碰头会”上举手表决,集资新建教学楼。
张新春回忆道:“这笔资金来源有3个渠道,一是村委会拿出一部分;二是在外成功人士捐一部分;三是按1994年分地的花名册,一个人拿出120元,最后就把教学楼盖成了,一共花了70多万元。”
村集体出一点、能人捐一点、村民筹一点,70多万元的建设款中,有40万元来自村民自筹资金。所有的付出只为一句话:“不能再让咱村的娃娃们在漏雨的屋子里写字……”如今,这所1996年盖的教学楼服务着嵋阳村及周边村庄的学生。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多年来,村“两委”时刻把群众的3件事放在心上、落在实处。
“第一是把路修好,方便老百姓卖桃、卖果;第二是把渠修好,让老百姓浇地不愁;第三是种好油桃,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在我们村,只要把这3件事办好,我觉得就是合格的村‘两委’主干。”张新春语重心长地说。
路好、渠通、桃俏、书声琅琅……如今的嵋阳村,民富村安、政通人和,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干群同心、未来可期。这是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70年接续奋斗的丰硕成果;这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嵋阳答卷”;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一个村庄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