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的 9 月 21 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提升公众对这一疾病的科学认知,推动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个人健康的挑战,更
龙医话健康
每年的 9 月 21 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提升公众对这一疾病的科学认知,推动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个人健康的挑战,更是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让我们携手行动,守护记忆,守护爱与尊严。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堪称老年期痴呆的“元凶”,约 60%-70% 的痴呆病例都由它引发。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是其主要“攻击”区域,在这里,神经元大量丢失,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细胞内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构成神经原纤维缠结,一步步破坏突触功能,致使神经细胞死亡,让大脑与记忆、思维、判断相关的区域“陷入混乱”。
疾病早期,近事遗忘往往是最明显的信号。患者可能刚放下东西就忘了位置,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对近期发生的事件毫无印象,可远期记忆却相对“坚挺”。随着时间推移,中期的他们会出现定向障碍,在熟悉的街道迷路,搞不清日期与季节;语言功能也大打折扣,词不达意、说话颠三倒四,执行功能同样受损,难以完成如做饭、理财这类日常任务。到了晚期,患者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能被幻觉、妄想、焦虑等精神行为症状“纠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错综复杂,遗传因素首当其冲,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递质变化,像乙酰胆碱减少,影响神经信号传递;神经炎症、氧化应激也在疾病发展中“推波助澜”。另外,头部外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65 岁以上人群更是高危群体。
不同于以往,现在我们有对付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的“武器”——疾病修饰药物,在疾病早期,甚至在大脑尚未发生病变时使用。通过清除β淀粉样蛋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和恶化,让疾病进展得再慢一些。
非药物治疗同样关键。认知训练通过记忆、注意力训练等,激发大脑潜能,延缓认知衰退;适度的有氧运动,像散步、太极拳,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活力”;给予患者充分心理支持,鼓励社交,能让他们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营造安全、熟悉的生活环境,去除危险因素,也能减少意外发生。
早期诊断与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意义重大。当身边老人出现记忆减退、语言障碍等可疑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症状、病情发展、既往病史,结合神经心理学测试,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查看大脑结构变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检测大脑特定蛋白沉积等,综合判断是否患病。
虽说阿尔茨海默病无法完全预防,但改变生活方式,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饮食上,遵循地中海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橄榄油,减少饱和脂肪酸与高糖食物;每周坚持适量有氧运动,让大脑“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交,与亲朋好友交流互动,参加俱乐部、志愿者活动,都有助于大脑保持活跃。
在阿尔茨海默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携手关注认知健康,积极传播 AD 知识,对身边可能患病的老人多些关心、多些留意。从早期预防到积极治疗,从家庭关怀到社会支持,每一份努力都将为患者点亮记忆之光,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与负担,让我们共同为对抗阿尔茨海默病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5):421-440.
2.Ren R,Qi J,Lin S,et al.Gen Psychiatr,2022,35(1):e100751,
3.Alzheimer's Association,Know the 10 Signs:Early Detection Matters.20096.
4.PorsteinssonAP,et al,JPrev Alzheimers Dis.2021;8(3):371-386.
5.HampelH,Hardy J,Blennow K,et al.Mol Psychiatry,2021,26(10):5481-5503.
6.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七):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9):1461-1466.
声明:本文所涉及医疗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不代替诊疗建议。
来源:大庆龙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