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书的意趣在于书写时,以流动的线条,代替楷书、隶书等一笔一画静态的笔画,通过书者行笔时的节奏,或快或慢,或紧或松,或正或欹,使行列间的字体跌宕起伏,俯仰倚合,形成类似音乐般的节奏感,从而形成一种一气呵成、流畅律动的美感。
草书的意趣在于书写时,以流动的线条,代替楷书、隶书等一笔一画静态的笔画,通过书者行笔时的节奏,或快或慢,或紧或松,或正或欹,使行列间的字体跌宕起伏,俯仰倚合,形成类似音乐般的节奏感,从而形成一种一气呵成、流畅律动的美感。
毛主席作为现代书法大家,不论是他的长篇草书大作,或小幅的诗词手迹,就具有这种律动的和谐美感。
这里,小编和大家分享一幅毛主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写的小幅书法作品——北朝民歌《敕勒歌》,来感受伟人草书的艺术魅力。
这首《敕勒歌》,曾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每一位少年学生都非常熟悉。这首诗,境界开阔,苍茫旷远,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以及人们热爱生活的豪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诗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短短的小诗,在毛主席的笔下,又是怎样一番风景,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看到,这短短的几行诗,整体章法横无列,纵无行,俯仰倚合,转承揖让,浑然天成,真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自然之妙,尽在其中。
篇中字体的牵丝映带、上下左右字体的联接避让,十分出色。
如第一列“勒川”、“阴山”,第二列“天似”,第三列“四野”、“天苍苍”,第四列“风吹草低见”等的连接,随形就势,绞转腾挪,非常自然流畅。
第一列“敕”字写得较大,对应的第二列“天似”就有意识地收缩空间,使左右两列的字体互相揖让镶嵌,十分和谐。
第三列的“四野”与第四列的字体,又有相应的收放揖让关系。“风吹草低见”几个字,上下之间,大小相间,点画绞转承接,十分出彩,把草书连绵不断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书法小品,充分展示出毛主席的草书用笔灵活、空间以白计黑、转承避让、流丽畅动的特点,也说明其草书已达炉火纯青、酣畅淋漓的境界。
来源:浩淼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