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为软骨鱼,鲨鱼有可再生的尖牙,身上还覆着盾鳞,幽灵鲨却只有几块锯齿状的研磨齿板,用来碾螃蟹、软体动物这些带壳猎物,身体也大多光溜溜的。
深海里的幽灵鲨有个怪东西,额头能伸出来带“牙”的钩子,这玩意儿居然是用来交配的。
雄性幽灵鲨就靠这个“狼牙棒”似的结构,勾住雌性胸鳍,在深海暗流里稳住姿势。
但有个问题一直没说清:这额头上的“牙”,到底算不算真牙齿?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纳闷,牙齿不都该在嘴里吗?幽灵鲨倒好,把“牙”长头上还用来谈恋爱,也太会玩了。
而且这货虽叫“鲨”,跟咱们常说的鲨鱼真不算近亲,大概4亿年前就分道扬镳了。
同为软骨鱼,鲨鱼有可再生的尖牙,身上还覆着盾鳞,幽灵鲨却只有几块锯齿状的研磨齿板,用来碾螃蟹、软体动物这些带壳猎物,身体也大多光溜溜的。
本来想觉得这额钩就是个特殊的皮肤突起,但后来发现不对,它给了咱们研究“口腔外牙齿”演化的好机会。
毕竟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牙都在嘴里,这幽灵鲨简直是个活的远古样本。
要解开谜题,得靠实打实的研究说话,佛罗里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团队就盯上了普吉特海湾的“斑点鼠鲨”。
研究团队没只看表面,他们找了化石、做了CT扫描,还测了斑点鼠鲨额齿的基因。
先说化石,一块3.15亿年前的Helodussimplex化石透露了秘密:这种远古近亲的颌齿,最早长在上颌,后来慢慢移到了头顶,这一下就把额钩和“牙”的渊源拉得更近了。
更有意思的是基因测序结果,老实讲,作为一个平时爱翻深海生物纪录片的人,看到这部分还挺意外的,额齿的生长机制,居然和现代鲨鱼颌骨里的牙齿差不多。
而且它们来自一种叫“齿板”的组织,之前科学家从没在颌骨外发现过这东西。
芝加哥大学的迈克尔・科茨教授说,他们结合实验数据和古生物证据,看到这些鱼是怎么“征用”造牙程序,搞出个繁殖用的新器官。
如此看来,幽灵鲨用来交配的额齿,基因程序其实是从吃饭的口齿那儿“挪用”来的。
这研究不光解了额钩的谜,还点透了自然选择的一个套路,演化总爱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改造现有结构,跟咱们废物利用似的。
之前科学家总争,牙齿是“向内演化”(皮肤齿状突起变口腔牙)还是“向外演化”(喉咙棘刺移到口腔)?现在看来,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物种可能有不同玩法,这倒让脊椎动物的牙齿演化显得更灵活了。
佛罗里达大学的卡莉・科恩说,深入研究脊椎动物的棘状结构,说不定能在颌骨外发现更多牙齿。
我觉得这话挺有道理,毕竟深海里藏的秘密太多了,幽灵鲨这事儿,不只是个深海奇闻,更让咱们看清:演化不喜欢从零开始,反而爱给现成结构改改用途。
这种“拿来主义”,倒成了自然选择的聪明招,总的来说,幽灵鲨的额钩,是演化把“吃饭的牙”改成“交配工具”的典型例子。
它让咱们知道,早期脊椎动物发育时,牙齿布局的灵活性远超想象,以后再看这些深海里的“怪咖”,说不定还能挖出更多演化的小惊喜。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