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目中的“兴趣”指个体对事物的积极喜好和探究倾向,是内在驱动力;“做好”意味着达成目标、取得成果。二者看似形成非此即彼的因果关系,但实则暗藏辩证空间。我们不能简单判定“兴趣”与“做好”的先后顺序,它们可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兴趣能激发行动力,推动人做好事情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中的“兴趣”指个体对事物的积极喜好和探究倾向,是内在驱动力;“做好”意味着达成目标、取得成果。二者看似形成非此即彼的因果关系,但实则暗藏辩证空间。我们不能简单判定“兴趣”与“做好”的先后顺序,它们可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兴趣能激发行动力,推动人做好事情;而做好事情带来的成就感又会强化兴趣。需跳出单一因果思维,从辩证角度思考两者的动态联系。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立意,如结合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探讨如何利用兴趣与成就的关系实现个人成长,也可延伸到社会现象,如教育领域对兴趣培养的重视等,使立意更具现实意义。
写作思路:开头通过生活现象、名人名言或典型事例引出“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的论题,点明文章将从辩证角度探讨二者关系。主体部分先论述兴趣是做好事情的重要前提,说明兴趣能提供持久动力,助力达成目标。然后阐述做好事情能催生兴趣,体现成就对兴趣的反哺作用。最后强调兴趣与做好事情是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关系,比如以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等领域为例,说明人们在兴趣驱动下取得成果,成果又激发新的兴趣,如此循环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结尾处总结兴趣与做好事情的辩证关系,呼吁读者在生活中善于利用二者的互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升华文章主题。
立意:
1.兴趣为帆,破浪前行。
2.成就作引,点燃兴趣之火。
3.兴趣与成就: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
【参考范文】
兴趣为引,成事为翼
“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这个问题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们在做事与成长中常有的困惑。有人坚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为唯有热爱才能驱动人全力以赴;也有人感慨 “越努力越热爱”,觉得只有做出成绩、收获成就感,才能点燃真正的兴趣。在我看来,兴趣与 “做好” 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 —— 兴趣是引领我们入门的灯火,“做好” 则是让兴趣燎原的风,二者共同推动着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兴趣,往往是 “做好” 一件事的初始动力与精神支撑。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充满兴趣时,便会自发地投入时间与精力,不畏困难与枯燥,在探索中逐渐提升能力,最终抵达 “做好” 的彼岸。就像法布尔自幼痴迷昆虫,常常趴在草丛里观察蚂蚁搬家、蜜蜂采蜜,即便被蚊虫叮咬也乐此不疲。这份纯粹的兴趣,让他甘愿耗费数十年光阴,走遍田野山林,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最终写出了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 的《昆虫记》。倘若没有对昆虫的浓厚兴趣,法布尔或许难以忍受长期的孤独与艰辛,更无法将看似平凡的昆虫研究做到极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同样常见:喜欢绘画的同学,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素描、色彩,即便遇到瓶颈也不愿放弃,久而久之画技自然精进;痴迷编程的少年,会熬夜钻研代码逻辑,在一次次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最终做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兴趣就像一颗种子,为 “做好” 这件事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充满热情与毅力。
然而,“做好” 一件事所带来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同样能催生甚至深化兴趣。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一开始就对某件事充满热爱,而是在 “不得不做” 的过程中,通过努力把事情做好,进而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与意义,最终产生持久的兴趣。我的邻居家孩子小时候被迫学习钢琴,起初总是抱怨练琴枯燥,甚至偷偷逃课。直到一次学校文艺汇演,他凭借一首流畅的钢琴曲赢得全场掌声,看着台下同学羡慕的目光、老师赞许的眼神,他第一次感受到 “做好” 一件事带来的强烈成就感。那之后,他不再抵触练琴,反而主动探索不同风格的曲目,在不断提升琴技的过程中,逐渐真正爱上了钢琴。如今,他不仅顺利通过钢琴十级考试,还经常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钢琴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正如作家村上春树所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但‘喜欢’和‘不喜欢’之间,往往隔着‘做好’这道坎。” 当我们通过努力把一件事做好,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肯定会转化为新的动力,让我们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探索,进而产生真正的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兴趣与 “做好” 常常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我们不断突破自我。兴趣引领我们主动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最好,而 “做好” 带来的成就感又会让兴趣更加浓厚,促使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就像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起初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研究,当他在数论研究中取得突破,攻克 “哥德巴赫猜想” 中的难题时,这份 “做好” 的成就不仅让他享誉世界,更让他对数学研究的兴趣愈发强烈,最终在数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反之,若只依赖兴趣而不努力 “做好”,兴趣便会沦为空想;若只埋头做事却感受不到 “做好” 的意义,也难以产生持久的兴趣。比如有些同学对文学有兴趣,却不愿花时间阅读与写作,兴趣始终停留在 “喜欢” 的层面,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文学素养;有些职场人每天机械地完成工作,从不追求 “做好”,久而久之便会陷入职业倦怠,更谈不上对工作产生兴趣。
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正确认识兴趣与 “做好” 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不必纠结于 “先有兴趣还是先做好”,而应学会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当有明确兴趣时,就以兴趣为指引,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让兴趣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当暂时没有兴趣时,就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眼前的事,努力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在 “做好” 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培养兴趣。无论是学习一门学科、掌握一项技能,还是完成一项任务,都需要我们既怀抱对兴趣的向往,又拥有把事情做好的决心与行动力。
兴趣是照亮前路的灯火,“做好” 是助我们翱翔的翅膀。二者并非相互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相互成就。愿我们都能以兴趣为引,以 “做好” 为翼,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既享受兴趣带来的快乐,也收获 “做好” 带来的成长,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在“做”中点燃兴趣之火
“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这看似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难题,实则触及了个体成长与能力发展的核心路径。人们常以为兴趣是行动的起点,仿佛唯有热爱才能支撑我们克服困难、臻于至善。然而,现实往往呈现出另一番图景:许多成就斐然者并非始于热爱,而是在持续的“做”中,逐渐点燃了内心的火焰。因此,我认为,与其等待兴趣的降临,不如投身于“做”之中——在行动中磨砺技能,在精进中孕育热爱,最终让兴趣与能力相互滋养,形成良性循环。
诚然,浓厚的兴趣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内驱力。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充满好奇与向往时,他会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不畏艰难,乐此不疲。达·芬奇对自然万物的痴迷,驱使他解剖尸体、研究光影,终成艺术与科学的巨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让她在简陋的棚屋中数年如一日地提炼镭元素。兴趣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赋予人持久的耐心与韧性。
然而,若将兴趣视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则可能陷入一种被动等待的误区。事实上,许多人的兴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被唤醒的。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时,会增强对该领域的信心与好感,从而激发更深层的兴趣。试想,一个初学钢琴的孩子,起初或许只是遵从父母安排,枯燥的指法练习让他倍感乏味。但当他第一次完整弹奏出一首乐曲,赢得掌声时,那种成就感会悄然点燃他对音乐的热爱。此时,“做好”成为了“兴趣”的催化剂。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其书法之趣,未必始于提笔之初,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做”中,于笔锋流转间体味到艺术的妙境,方成就“书圣”之名。
更进一步看,真正的兴趣往往不是浅层的喜好,而是经过实践淬炼后的深层认同。它诞生于克服挑战的喜悦、突破自我的满足以及创造价值的成就感中。袁隆平院士一生扎根稻田,其对农业科学的热爱,是在无数次失败的育种实验后,看到杂交水稻增产时才愈发坚定;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们,其对文化遗产的深情,是在年复一年的修复与研究中逐渐沉淀的。他们的兴趣,早已超越了初始的好奇,升华为一种使命与担当——而这,唯有通过“做”才能抵达。
因此,面对“兴趣”与“做好”的关系,我们不应执着于孰先孰后,而应认识到二者是动态交织、相互促进的过程。与其空等兴趣的灵光乍现,不如勇敢迈出第一步,在“做”中积累经验,在“做好”中收获信心,进而让兴趣之火越燃越旺。正如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真正的认知与热爱,往往在行动中得以实现与深化。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开始“做”并逐渐“做好”时,兴趣的种子便已在汗水浇灌下悄然萌发。唯有以行动为犁,以坚持为壤,方能在生命的旷野上,耕耘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兴趣之园。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那些无名画工在幽暗洞窟中描绘飞天时,是先被绘画艺术点燃了灵魂的火焰,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中让技艺与热爱共生共长?这个问题如同敦煌壁画中交缠的藤蔓,揭示着人类精神世界中兴趣与成就的永恒辩证。
兴趣是文明星火的初始燃料。王羲之七岁学书时,未必预见到自己会成为"书圣",但临摹卫夫人笔法的专注神情,早已透露出对笔墨的天然痴迷。正如达芬奇在《大西洋古抄本》中记载的:"当孩童第一次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歪斜的圆圈,人类便开启了征服星辰的征程。"这种源自生命本真的冲动,让敦煌画工在昏暗洞窟中描绘出第一笔朱砂,让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下第一枚铁球。兴趣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在人类认知的荒原上点燃第一簇文明之光。
但真正的热忱需要在成就的熔炉中淬炼成钢。徐霞客三十四年间徒步十万里,若仅凭最初对山水的朦胧好感,断难完成这部地理学巨著。他在《游天台山日记》中写道:"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正是这种在跋涉中不断发现的惊喜,让兴趣升华为超越功利的生命追求。就像敦煌画工从临摹到创新,最终在壁画中融入西域晕染技法与中原线描艺术,成就的反馈让初始的兴趣蜕变为永恒的艺术信仰。
兴趣与成就的共生,在文明长河中绽放出最绚烂的浪花。李时珍穿草鞋、背竹篓,二十七年踏遍三山五岳,既源于对医道的赤子之心,又在《本草纲目》的编纂过程中获得更深层的生命体悟。他在序言中写道:"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躬亲尝试,乃知物性相制之理。"这种知行合一的境界,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飘带,既承载着艺术家的原始冲动,又凝结着无数次勾线填彩的技艺沉淀。当张骞手持节杖穿越西域风沙时,他既是在完成汉武帝的使命,更是在开拓未知世界的冲动中实现了生命的超越。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回望,从甲骨文的刻痕到量子计算机的荧光,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都印证着这个真理:兴趣是启明星,照亮未知的疆域;成就是压舱石,让热忱之舟穿越惊涛骇浪。当我们看到"天问"探测器掠过火星表面,既应想起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天问,更要看到无数科研工作者在数据海洋中逐浪前行的身影。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在兴趣与成就的永恒对话中,人类始终保持着初生婴儿般的好奇,又拥有着匠人般沉静的专注。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