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伊川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专家验收组现场验收认定。
□ 黄红立 张根源 葛高远
9月11日,伊川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专家验收组现场验收认定。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涵盖江左镇、吕店镇、半坡镇、白沙镇、白元镇、葛寨镇、彭婆镇等7个镇108个行政村,规划面积7.6万亩。这标志着这片7.6万亩的黄土坡地正式跻身“国字号”绿色原料基地行列。
“基地的成功创建,是伊川县聚焦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之一。”伊川县委书记、县长王智朋说。
伊川,伊河之川也!“两山一川七分岭”是伊川地貌。
审视伊川,土地坡度大、田块散,加之十年九旱、灌溉困难,种庄稼基本望天收。
产业富民是最大的发展之困。在此背景下,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势在必行。
但是,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成本高、管护难,也是绕不开的实际困难。
怎么办?伊川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市场思维运营管理,以改革思维破解瓶颈。
近年来,伊川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富民增收作为根本导向,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抓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切入点,构建了“政府+平台公司+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民”利益联结闭环,实现“小田并大田”,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以产业规模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
系统规划 以水定地 “一图三区”重塑产业新空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水是农业的命脉,地是丰收的根基。伊川县以“水”破题,靠“地”生金,以市场化运营解困,严守“财政少花钱、政府不负债”底线,让高标准农田实现投融资闭环和可持续管护,走出一条“以水定地、市场运营、多元共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为丘陵旱作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高标准农田“高”在何处?数据最有说服力: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亩均产能增加10%—20%,真正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性改善。
“治国必先治水,兴农必先兴水。”伊川立足实际,创新提出“以水定地”发展理念,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融入县域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伊川县域内,现有23座中小型水库、16条重点河流、13条灌溉渠道、112座蓄水坑塘。
伊川谋划了东西两岭“长藤结瓜”两个中型灌区项目,全长330公里的“六纵六横”农业灌溉农村饮水同源同网输水管网,最终建成覆盖全域的“水源—水系—首部—田间”的水网体系。
在此基础上,伊川创新提出“一图三区”建设规划——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总图,划分出完善提升区、改造恢复区和建设拓展区三类功能区域,总面积66.5万亩,占耕地面积78万亩的85%多。
这张图,不仅是土地规划图,更是水资源配置图、农业发展路线图,堪称“伊川版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作战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伊川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谋划了“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37万亩,其中新建15.5万亩,提升改造21.5万亩,计划到2030年全县旱涝保收田达到66.5万亩,这意味着全县绝大部分耕地都将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伊川,正在重塑66.5万亩耕地的生产新空间。
正如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丰收田、绿色发展的示范田。”
市场破局 闭环运营 破解“建管护”难题
“投入不足、管护缺失”,这八个字道出了多少农田水利设施的共同困境。
但在伊川县,一套创新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正在为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全新解法。
“用市场的钥匙解难题,用改革的办法破困局”。
伊川县大胆创新,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伊兴源公司,将全县历年沉淀的68亿元农田水利设施资产整体装入,以市场化思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和管护,形成了“建设—运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资金是关键支撑。伊兴源公司创新融资模式,在争取国家奖补资金的同时,通过银行专项贷款破解资金难题。
2023年至2024年,公司成功获得银行授信7.7亿元,目前已放款2.25亿元,为项目建设注入了金融“活水”。
“既要建得好,更要用得久”。伊川县将土地统管作为前置条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村民-村集体—国企平台”三级流转模式,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在具体实施中,伊川打造了四大亮点工程。
在灌溉系统上,实现“水源—水系—首部—田间”四级联网,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让“滴水如金”。
在耕地平整上,推进“小田并大田”“坡田改梯田”,取消不必要的地垄和田间路,最大限度方便机械作业。
在生产路建设上,纳入农村路网体系,既服务生产又便利生活。
在农事服务上,构建“耕种管收储加销”全周期服务体系,让农民享受一站式服务。
数字最有说服力:以伊兴源公司托管的4.12万亩高标准农田为例,通过耕地平整和职业农民耕种,公司获得量差、价差收益,加上灌溉和农事服务收益,预计各项收益579.3万元,在偿还本息567.75万元后,还能实现结余11.55万元。真正做到了“项目建设有钱投、运营维护有人管、经济效益有保障”。
伊川的这一创新实践打破了以往“重建轻管”的怪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正如当地群众所说:“过去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科技吃饭、靠市场吃饭。”
主体培育 引龙头育本土 精准解答“谁来种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存在着“重建轻管”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户分散经营,“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时代课题。
伊川的做法是:多元运营,培育主体,不仅“建好”更要“用好”。
“引龙头、育本土、强集体”,九个字道出了伊川破题的关键。
一方面,伊川积极推进职业农民“龙头化”,引进北大荒等央企国企的成熟团队和先进经验,既实现高标准农田效益最大化,又完成投融资闭环。
另一方面,着力培育职业农民“本土化”,引导三康米业、田粮科技、多优农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围绕谷子、红薯、丹参、瓜蒌等特色农产品开展集中连片规模化运营。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伊川县按照“成熟一个、移交一个”的原则,逐步将农田返租给本地大户和村集体,既保证了运营质量,又培育了本土力量,最终实现职业农民本地化、集体化。
在产业布局上,伊川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思路,规划了东岭谷子蔬菜制种和西岭红薯中药材两大产业带,通过轮作调茬、种养结合,着力打造“伊川小米”“伊川岭上硒薯”区域品牌,让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彭婆镇曹沟村的蜕变令人振奋:村集体统一运营780亩土地,生产成本降低18%,解放劳动力400余人,粮食收购价每斤提高1—2分,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许多村民欣喜地说:“现在种地省心又省钱,收入还增加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
江左镇与国家级龙头企业绿茵公司合作,发展蔬菜制种1100亩,亩均纯收益突破1500元,较未改造地块提高5倍以上。
更令人鼓舞的是,伊川谷子、红薯等农产品每公斤收购价高出市场0.5元,亩均效益增加300元以上。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种地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伊川的实践表明,通过创新经营体系、培育新型主体,完全能够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服务创新 全链式服务 高标准农田焕发新生机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通过高水平规划、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运营,伊川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实现了“旱涝保收”,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正在悄然发生。
服务到位,种地不累。伊川县创新构建的“4+15+N”农事服务体系,让这句话成为现实。
4即建设吕店、白沙、鸣皋、鸦岭等4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
15即全县15个乡镇办供销社、粮所,做好粮食的购销、储存及加工;
N即与农业生产方面相关各主体。农机类主体18家、农资类主体17家、加工类主体6家、仓储类主体3家,并与105名职业农民、3家飞防专业队及3家农田灌溉服务队建立紧密联系,开展全过程农事服务,灌溉费用降低一半。
2024年以来,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耕地中实现有效运营近9万亩,3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共计24个,实现了“耕种管收储销”全链条农事服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小田变大田”“差田变好田”,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土地重整,也激发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塑变革。
小田并大田,机械替人工,水肥一体化,薄田变肥田。伊川的实践不仅解决了“怎么种地”的问题,更探索出了“如何种好地”的答案,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