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日,第十届全国日记文化座谈会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据悉,这届座谈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河北省国学学会、保定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
周建平发表演讲
21日,第十届全国日记文化座谈会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据悉,这届座谈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河北省国学学会、保定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院周建平博士应邀出席座谈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日记文化的同道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建成十周年,并召开全国日记文化座谈会。这既是对过往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在此,我谨向博物馆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日记,是时光的刻痕,是心灵的独白,是“个人与时代对话的独特文本”。章学诚言“六经皆史”,而日记,正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心史”。从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到鲁迅的日记,从雷锋日记到无数共产党人的工作札记,这些墨迹不仅记录个人心路,更镌刻着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中国日记传统源远流长,始于西汉,成熟于两宋,至明清蔚为大观。
唐宋时期,李翱《来南录》首开风气,陆游《入蜀记》融山水、考据与诗情于一炉。
明清之际,叶绍袁《甲行日注》以血泪书写家国之痛,史笔与诗性交辉,展现出“私密书写中的公共关怀”。
近代以来,日记更成为转型社会的镜像:曾国藩《求阙斋日记》融合修身与经世;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包罗万象,堪称学术日记典范;鲁迅日记冷峻简峭,暗藏时代波澜;丰子恺《缘缘堂日记》则以艺术之眼观照乱世日常,彰显“苦难中的美学坚守”。而《拉贝日记》等跨国文本,更成为人类共同记忆的珍贵证言。
当前,日记研究已成为跨学科的国际性议题。海外学界从情感史、物质文化等角度深入挖掘日记的价值;日本对森鸥外、夏目漱石旅欧日记的研究,揭示出文化碰撞中的个体调适;西方学者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分析日记的书写实践与情感结构。反观国内,自钱锺书、陈平原至张剑等学者,持续推动日记文献整理与理论建构,从实证考据走向心态史、阅读史及数字人文等多元探索,“日记学”的学科体系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民间日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广东文化学会连续七年举办红色日记征文,收到数十万份稿件,生动体现了“书写的人民性”;而正在筹建的“红色日记展藏馆”,将致力于让散佚的个体记忆汇聚成民族的集体瑰宝。
展望未来,我们应共建“日记学术共同体”,推动文献数字化与跨界合作;要深耕文本,阐释日记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精神传承;更要让日记走出书斋,通过展览、教育、融媒体等形式,“使无声的墨迹成为有声的史诗”。
最后,请允许我以福克纳之言与诸位共勉:“过去从未死亡,它甚至还没有过去。”愿我们以墨为舟、以笔为桨,共同记录时代,参与时代,传承文脉,践行初心!
谢谢大家!
(记者 何金德)
来源:何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