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个词,叫做“精神内耗”。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能量吸血鬼,一点一点,把你对生活的热情,把你的精力,全都吸干了。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比跑了一场马拉松还累。
有一个词,叫做“精神内耗”。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能量吸血鬼,一点一点,把你对生活的热情,把你的精力,全都吸干了。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比跑了一场马拉松还累。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怎么把这个吸血鬼给赶走。聊聊怎么从根儿上,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容易被情绪击垮,甚至能在混乱和压力里,越变越强的人。
这个概念,叫做“反脆弱”。
“反脆弱”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别急,我们先把它放一边。我们先来聊聊,为啥我们这么容易内耗啊?
其实,这事儿吧,得从咱们老祖宗那会儿说起。你想想,在远古时代,咱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外面又是刮风下雨,又是豺狼虎豹的。他要是心特别大,看见一只老虎,还想着“哟,这猫咪挺别致啊”,那估计早就被当成盘中餐了,也就没我们什么事儿了。
所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被设定成一个“风险扫描仪”。它会不停地扫描周围的环境,去发现那些潜在的危险和不确定性。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话里稍微重一点的语气,都会被我们的大脑捕捉到,然后开始疯狂分析:“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这种机制在古代是保命的,但在今天这个物质相对富足、没什么生命危险的社会里,它就成了一个“bug”。因为没什么老虎可以打了,我们的大脑就把这种“扫描”能力,对准了我们自己。
它开始扫描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甚至每一个念头。
“我今天穿这件衣服去面试,会不会显得太随意了?”
“我刚才在朋友圈发的那张照片,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在炫耀?”
“老板让我负责这个项目,我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你看,这些没完没了的内心戏,其实就是我们那个古老的“保命系统”在疯狂加班。它想保护我们,想让我们避免一切可能的失败、尴尬和被拒绝。但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被这些假想出来的“危险”给捆住了手脚,动弹不得,心力交瘁。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特别擅长“脑补”。
就是别人可能只是随口一句话,我们就能在脑子里,给它编出一部八十集的连续剧。
我之前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有一次给老板发了封工作邮件,汇报项目进展。结果等了一天,老板都没回。她就开始慌了。
她先是把那封邮件翻来覆去读了十几遍,检查是不是有错别字,是不是语气不对。然后她就开始想:“完了,老板肯定是对我不满意了。是不是觉得我这个项目做得太慢了?他是不是觉得我能力不行,想换掉我了?我是不是要被裁员了?”
她越想越害怕,一整个下午都坐立不安,工作也做不进去了。
结果第二天,老板回邮件了,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啊,昨天在外面开了一整天的会,刚看到邮件。项目进展得不错,继续加油!”
你看,她自己跟自己演了一整场“职场甄嬛传”,结果呢?人家老板压根就没那个意思。
这种无休止的“脑补”和“自我攻击”,就是内耗最主要的燃料。我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浪费在了这些想象出来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上。这就好比你开着一辆车,却一脚踩着油门,一脚踩着刹车,车没开出去多远,油箱先空了。
我们总以为是外界的人和事让我们痛苦,但很多时候,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看法”和“解读”。是我们在自己脑子里,给自己设下了一座又一座的牢笼。
好了,既然我们知道了内耗是怎么来的,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里,我就要请出我们今天的主角了——“反脆弱”(Antifragile)。
这个概念,是来自一个叫纳西姆·塔勒布的牛人写的一本书。你可能没听过他,但他写过另一本更出名的书,叫《黑天鹅》。
我们一般认为,东西就分两种,一种是“脆弱”的,一种是“强韧”的。
比如说,一个玻璃杯,你一摔,它就碎了,这是“脆弱”。
一块钢板呢,你摔它,甚至拿锤子砸它,它可能都没什么事儿,这是“强韧”或者叫“坚固”。
但塔勒布说,还有第三种东西。这种东西,你在摔打它、给它施加压力的时候,它不但不会碎,反而会变得比以前更牛,更强大。
这个东西,就叫“反脆弱”。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们去健身房撸铁,我们是在干嘛?我们是在主动地、可控地去撕裂我们的肌肉纤维。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对我们的肌肉施加压力和破坏。但是,经过休息和营养补充之后,肌肉会长得比以前更粗壮,更有力量。这就是一种“反脆弱”。
再比如说,我们小时候都打过疫苗吧?疫苗是什么?它其实就是把那些被“打残”了的病毒,毒性很弱的病毒,注入到我们身体里。我们的免疫系统一接触到这些“小喽啰”,就会被激活,开始战斗,并且记住这个病毒长什么样。等下次,真正的、强大的病毒来的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早就有了准备,能够迅速把它干掉。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是“反脆弱”的。
你看,“反脆弱”和我们平时说的“坚强”、“坚韧”还不太一样。
“坚强”是我能抵抗打击,我能硬扛。就像那块钢板,你打我,我没事儿。
但“反-脆-弱-”,是我欢迎打击,甚至我需要打击。因为每一次打击,每一次混乱,每一次不确定性,对我来说,都不是灾难,而是一次升级打怪的机会。它会让我从这次经历里,学到东西,获得免疫力,然后变得比以前更强大。
那我们把这个概念,放到我们的情绪和心理上,就非常有意思了。
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就像那个玻璃杯。别人稍微说他一句,他就“碎”了,就崩溃了,觉得天塌下来了。
一个心理强韧的人,就像那块钢板。你批评我,你误解我,行,我扛着,我不在乎,我内心强大。这已经很厉害了,对吧?
但是一个拥有“反脆弱”心智的人,他会怎么想?
当他被人误解,被人批评的时候,他可能会先有点不舒服,这是人之常情。但他很快会想:“嗯,这个批评虽然不好听,但他说的是不是有那么一点道理?我是不是真的有这个问题?如果有,太好了,这是一个让我改进的机会。如果没有,那这个误解,是不是能让我更好地看清这个人,或者让我学会以后怎么更清晰地表达自己,避免误会?”
当他面对一个失败的项目,一次搞砸了的演讲,他不会沉浸在“我好失败啊”的自责里。他会把这次失败,当成一次“信息采集”。他会去复盘:“OK,这次失败,暴露了我的哪些知识盲区?暴露了我们团队流程上的哪些问题?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该怎么做?”
你看,对于一个“反脆弱”的人来说,生活中的那些糟心事儿,那些压力,那些不确定性,甚至那些小小的“黑天鹅”事件,都不再是单纯的坏事。它们都变成了一个个“数据包”,一个个“经验值”,是帮助他迭代升级的“免费教练”。
他不是在被动地“承受”痛苦,而是在主动地从混乱和痛苦中“获益”。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不是不会受伤,而是在受伤后,能长出比以前更坚硬的铠甲,甚至能长出新的翅膀。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哇,这个‘反脆弱’听起来好厉害,但感觉好难做到啊,像个超人一样。”
别急,别急。其实,“反脆弱”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它更像是一种我们后天可以刻意练习的“思维肌肉”。
那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对“稳定”的看法,去主动拥抱生活中的“波动性”。
我们大部分人,都下意识地追求一种“绝对的稳定”。我们希望工作稳定,收入稳定,感情稳定,一切都风平浪静,不出任何岔子。我们害怕变化,害怕风险,害怕不确定性。
但你想想,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稳定吗?
就像塔勒布说的,你把一根火柴放在那里,不去管它,它看起来很稳定。但只要有一点点火星,它“嘭”一下,就烧没了。
反而是一片森林,它每天都在经历各种小小的“混乱”。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有些小树苗可能被吹倒了,有些地方可能还有一些小型的山火。但正是这些小小的混乱和压力,才让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变得更有韧性,更能抵抗大的灾难。那些在风中摇摆的树,根才会扎得更深。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
如果你为了追求所谓的“稳定”,把自己包裹在一个绝对安逸、一成不变的“无菌室”里,那你其实是把自己变成了一根“火柴”。你可能暂时会觉得很舒服,但你抵抗风险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一旦外界环境发生一点点剧烈的变化,比如公司裁员,行业变革,你就可能第一个被击垮。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躲避波动,而是主动地、小剂量地,给自己“找点事儿”。
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在工作上,你不要总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做那些你闭着眼睛都会干的活儿。你可以主动去争取一些稍微有点挑战,你没做过的项目。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可能会犯错,但这恰恰是在锻炼你的“反脆弱”肌肉。你在这个过程里学到的新技能,积累的新经验,都会成为你未来更值钱的资本。
在学习上,不要总是看那些让你觉得“嗯,你说得都对”的舒服文章。你可以主动去接触一些跟你观点完全不同,甚至让你觉得有点“冒犯”的书籍或者纪录片。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原有的认知受到冲击,但它能逼着你去思考,去辨别,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开阔,更立体。
甚至在生活中,你都可以给自己制造一点小小的“不确定性”。
比如,下班回家,你偶尔可以不走那条最熟悉的路,随便拐进一条小巷子,看看会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小店。
周末,你也可以不去那家吃了八百遍的餐厅,随机在地图上选一家没去过的,去“探个店”,就算不好吃,也算是一种体验。
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训练你的大脑,让你习惯和“不确定性”共存。让你明白,生活有点小小的波动,是常态,而且往往是好事。
当你不再把“稳定”当成唯一的目标,而是把“成长”和“进化”放在第一位时,你就会发现,那些以前让你焦虑不安的“波动”,现在看起来,反而都变成了机会。
你就好像一个冲浪选手。风平浪静的海面,是冲不起来浪的。你需要的,恰恰是那些有起伏,有力量的波浪。你不再害怕它,而是学会驾驭它,在浪尖上跳舞。
好,我们学会了拥抱波动性,这是从外部环境入手。那我们再回到内部,回到我们最头疼的问题——情绪。
我们之所以会内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情绪给“绑架”了。
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焦虑”本身,满脑子都是灾难性的想法。
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愤怒”本身,只想跟人吵架,或者摔东西。
感到自卑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自卑”本身,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们完全认同了我们的情绪,把它当成了“我”。
但“反脆弱”的思维告诉我们,情绪,它只是情绪。它就像天气一样,今天下雨,明天可能就晴天了。它会来,也一定会走。你,不是你的情绪。
那怎么才能不被情绪绑架呢?有一个非常简单,但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正念”(Mindfulness)里经常提到的——“观察者视角”。
下次,当你又陷入那种糟糕的情绪里时,你试着这样做:
你先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就是那种,用鼻子深深地吸气,感觉肚子都鼓起来,然后用嘴巴,慢慢地,长长地吐气。这个动作本身,就能给你的大脑一个“暂停”的信号。
然后,你试着在心里,给自己当一个“实况解说员”。
你不是去“感受”那个情绪,而是去“观察”它。
比如说,你现在因为被领导批评了,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怒。
你就在心里对自己说:
“哦,我注意到,我的心里现在升起了一股叫做‘委屈’的情绪。”
“我能感觉到,我的胸口有点闷,心跳好像也快了一点。”
“我脑子里现在冒出来一个想法,是‘老板就是针对我’。”
“我还注意到,我的肩膀是紧绷的,我的手甚至有点想攥成拳头。”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去评判这个情绪是好是坏,你也没有试图去压抑它,或者赶走它。你只是像一个科学家观察瓶子里的化学反应一样,非常客观、中立地,去描述它,观察它。
当你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一个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你和你的情绪之间,拉开了一点点距离。
你就好像从那个情绪的漩涡中心,一下子跳了出来,站到了岸边。你还是能看到那个漩涡,能感觉到它的力量,但你不再被它卷着走了。你从一个“当局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那个本来让你痛苦不堪的“我好委屈”,就变成了“我身体里,有一个叫做‘委屈’的感觉正在发生”。
这个转变,看起来很小,但它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它意味着,你重新夺回了主导权。你不再是情绪的奴隶,你是它的观察者,甚至是它的主人。
当你能平静地观察它之后,你就可以选择下一步该怎么做。你可以选择继续观察它,看着它慢慢地变弱,然后消失。你也可以选择,带着这个情绪,去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去散散步,听听音乐,转移一下注意力。
记住,情绪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我们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愤怒可能在提醒你,你的边界被侵犯了;焦虑可能在提醒你,你对某件事很在乎,但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悲伤可能在提醒你,你失去了一些你珍视的东西。
不要害怕它们,不要对抗它们。学会像一个朋友一样,去倾听它们,观察它们,理解它们发出的信号。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能轻易击垮你的情绪风暴,现在最多,也就能弄湿你的衣角而已。
前面我们聊了心态,聊了怎么观察情绪。但光有心态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建立我们自己的“反脆弱”系统。
这就好比,你知道了游泳的理论,但你得真的下水去扑腾,才能学会。
我想给你分享几个,我自己在实践中觉得特别有用的“工具”。你可以把它们放到你的“反脆弱工具箱”里,随时取用。
第一个工具,叫做“最坏情况预演”。
这个方法,是古罗马的斯多葛学派特别推崇的。听起来有点丧,但其实非常管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害怕那个“未知的最坏结果”。我们脑子里会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非常可怕的想象。
那这个方法就是,你别让它模糊。你拿出一张纸,一支笔,非常具体地,把你能想到的“最坏情况”,清清楚楚地写下来。
比如说,你现在很担心一个重要的工作汇报会搞砸。
你就写:
“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1. 我在台上讲得磕磕巴巴,忘词了。”
“2. 老板和同事听得一脸不耐烦,甚至有人在玩手机。”
“3. 讲完之后,老板直接批评我,说我准备得不充分,逻辑混乱。”
“4. 这个项目因为我的汇报没通过,黄了。”
“5. 我因为这次表现太差,失去了升职的机会,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好,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更焦虑了。别怕,关键是下一步。
你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如果这些真的发生了,我能不能应对?我能做些什么来补救?”
你接着写:
“1. 如果忘词了,我可以看看PPT提示,或者喝口水,稍微停顿一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2. 如果别人不耐烦,这是他们的反应,我控制不了。我的任务是把我准备的内容讲清楚。”
“3. 如果老板批评我,我会先接受,然后请教他具体哪里需要改进,争取下次做好。”
“4. 如果项目黄了,我会很难过,但这不是世界末日。我会去复盘原因,从失败中学习。”
“5. 如果失去了升职机会,确实很遗憾。但我的职业生涯还很长,我可以在别的地方证明自己。大不了,我还可以看看外面的机会。”
当你把这些最坏的情况,以及你的应对策略都写下来之后,你会发现,那个原本在你心里像一只巨兽一样可怕的东西,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它变成了一个可以被分析,可以被解决的问题。
你的焦虑感会大大降低,因为你心里有底了。你知道,就算天塌下来,你也有办法把它撑起来。
第二个工具,叫做“选择性忽略”。
我们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有用的,没用的,正面的,负面的。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手机的电量一样。
内耗的人,往往是把大量的“电量”,都浪费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有毒的负面信息上。
比如,同事在背后议论你,网上一个不认识的人评论骂了你一句,远房亲戚又在催你结婚生孩子……
这些事情,你越是在意,越是反复琢磨,就越是消耗你自己。
“反脆弱”的人,懂得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我给它一个反应。
他们会主动地,给自己安装一个“信息过滤器”。对于那些对自己的成长毫无益处,只会消耗自己情绪的“垃圾信息”,他们会选择——“看不见”。
不是说真的看不见,而是在心里,主动把它划掉,不给它分配任何注意力。
别人在背后说你闲话?“哦,知道了。”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你继续做你自己的事。你的时间和精力,要用来提升自己,而不是跟烂人烂事纠缠。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有条狗冲你叫。你难道还要趴下来,跟它对叫吗?你肯定是头也不回地继续走自己的路。
学会“选择性忽略”,就是把你的宝贵资源,从那些消耗你的地方抽离出来,投入到那些能滋养你,让你变得更好的地方。
第三个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建立你的支持系统”。
人不是孤岛。再强大的人,也需要支持。
这个支持系统,可以是一个能跟你说真心话的朋友,可以是你的家人,也可以是你的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是一个你喜欢的兴趣小组。
这个系统的作用,就是在你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的时候,能给你提供一个“安全垫”。
你可以在这里,不用伪装坚强,可以放心地展示你的脆弱和不堪。你知道在这里,你不会被评判,只会被倾听和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的那些结,跟别人说一说,梳理一下,可能就解开了。哪怕对方给不了什么具体的建议,仅仅是那种“被看见”、“被接纳”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疗愈。
所以,花点时间,去经营你的社会关系,去找到那些能给你“充电”,而不是“放电”的人。
当你拥有了“最坏情况预演”的底气,拥有了“选择性忽略”的智慧,还拥有了一个温暖的“支持系统”,你会发现,你应对生活风浪的能力,已经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其实,聊了这么多,我最想告诉你的是,所谓的“强大”,所谓的“反脆弱”,它不是一个你要达到的终点,不是说你练成了,就从此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了。
不是的。
它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生活的状态。
你还是会难过,还是会焦虑,还是会有想躺平摆烂的时候。这都没关系,这太正常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
真正的“反脆弱”,是在于,当你摔倒了之后,你知道怎么爬起来。而且你知道,每一次摔倒的姿势,每一次爬起来的疼痛,都会让你下一次站得更稳。
它是不再害怕犯错,因为你知道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不再害怕混乱,因为你知道混乱里藏着机会。
它是不再害怕痛苦,因为你知道,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
停止无休止地攻击自己,停止在想象出来的困境里反复折磨自己。
你比你想象的,要坚韧得多,也有力量得多。你身体里,就自带那个“反脆弱”的基因。你需要的,只是去唤醒它,去相信它。
从今天开始,试着去做一个“冲浪者”,而不是一个害怕被浪打翻的“游泳者”。去拥抱那些波浪,去驾驭它们,去享受在风口浪尖舞蹈的感觉。
生活可能永远不会风平浪静,但那又怎样呢?
正好,让我们玩个尽兴。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这期视频,对你有一点点的启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你的支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自己的“内耗”故事,或者你是怎么克服情绪困扰的。我相信你的分享,也一定能给很多人带来力量。
感谢你的观看,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拜拜!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