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非视觉摄影展来了!用不同的方式“看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7:07 5

摘要: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故事中的“她”,因地层飞船失事被永远困在地心。一位工程师在旅行时带上了一副“中微子眼镜”,这双特殊的“眼睛”,可将一路的所见所感同步传导。洒满月光的湖面,一朵花的香气,一阵风的清凉,让身处逼仄空间的“她”,有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淙文 郑培庚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故事中的“她”,因地层飞船失事被永远困在地心。一位工程师在旅行时带上了一副“中微子眼镜”,这双特殊的“眼睛”,可将一路的所见所感同步传导。洒满月光的湖面,一朵花的香气,一阵风的清凉,让身处逼仄空间的“她”,有了一段终身难忘的旅途。

10年前,视力一级残疾的视障者王一芹,也有了一双神奇的“眼睛”——举起智能手机,在语音指导下,她自主拍下了全盲后的第一张照片。从此,生活中多了一重“看”世界的视角。公园里的花草、旅行路上的风景……点开王一芹的朋友圈,不熟悉的人很难意识到,这些丰富的日常记录出自一位视障者。眼下,她的作品正在临安美术馆展出。“这是我从没想过的惊喜。”

受访者供图

9月16日,由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杭州市盲人协会、杭州市残疾人文联承办的“像由心生”首届东部城市非视觉摄影作品邀请展,在临安美术馆启幕。这也是国内首个大区域成规模的非视觉摄影展,此前一个月的征集期内,活动收到来自8省26地192位作者的610幅(组)作品,最终经过专家组评审,67幅佳作入围并亮相展览。

现场的大部分观展者,都是第一次了解到,视障群体特殊的摄影方式。与传统摄影依赖视觉不同,非视觉摄影探索触觉、听觉等非视觉维度的摄影表达。它不要求清晰的视力,而是鼓励用触觉感知物体的轮廓,用听觉辨别环境的层次,用记忆锚定瞬间的温度。对视障者而言,镜头是他们延伸的感官,按下快门的瞬间,便有了内心对世界的独特注解。

作品《集体创作》,由浙江省盲人学校少年摄影团集体创作,大家动手制作针孔相机,并且用自制的相机拍摄了大合影。记者 肖淙文 摄

早在千禧年,非视觉摄影就在中国视障群体中种下了“种子”,但一直发展缓慢。此前,专业相机的操作难度给盲人设下了“门槛”。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的提升,以及视障操作系统的完善,盲人“看”世界的门槛逐渐被打破,这双“眼睛”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利和人性化。

王一芹(一级盲)《助残共富直播间》 受访者供图

王一芹的入围作品《助残共富直播间》,将镜头对准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主播。“他的声音每天都从我隔壁的工作室传来,很有激情和感染力。”循着主播的歌声,她找准方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定格了这个让她备受鼓舞的瞬间——助残共富直播间里,补光灯的亮、轮椅主播的热情讲解、助播的应答、设备的轻嗡声……虽看不见画面,却能从空气里“摸”到热,残疾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向共富。按下手机快门时,仿佛把这份暖,也藏进了照片里。

但站在大众视角,一件非视觉摄影作品的诞生,远比她口述的复杂。展厅现场,作为观展人的王一芹一手拿盲杖探路,另一手摸索着墙上的相框定位。借助手机读屏,她打开相机APP举在身前。随着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手机传来“取景器”“人像”“倾斜”“向左”等语速急促的旁白提示音,待反复几次调整好一个理想机位,王一芹才在“拍照”的提示声中,按下快门。

作品《蓝晒装置》由浙江盲校少年摄影团集体创作。蓝晒是一种无相机的摄影方式,它是产生于1842年的摄影古典工艺,创作者可以将蓝晒感光剂涂在纸张、布面上,阴干后把带有形状的物体摆放在涂有蓝晒感光剂的纸张、布面上,通过阳光照射来曝光,最后再水洗晾干,可以得到物体留下的蓝白相间的影像。记者 肖淙文 摄

“我们习惯性以为,摄影是光影的艺术,属于视觉。这场非视觉摄影展就是要颠覆‘看见’的定义,其实影像也可以‘心生’。”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郑龙华也是一位摄影师,从小失去双手,他曾背着相机行走中国,拍摄了100位残疾人,还拿下了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与众多盲人朋友的接触中,郑龙华发现,视障者同样渴望记录与表达。他们也爱发朋友圈,但镜头对准的多是柴米油盐的日常场景,很少有人拍摄人文风景。“害怕自己看不见,拍不好,从心底里有一种自卑。”

基于此,在非视觉摄影的评选中,画面的艺术性并非唯一标准,作者对照片的解读说明、画面背后的故事,也是评选的重要参考要素。大部分入选作品,都有着独特“视角”:

临安视障人士高雨林和王一芹同属视力一级残疾。他的作品用手机广角拍摄,每一张都有自己的一只手入镜。指尖触碰砖石栏杆,是时间的痕迹。“每张照片,都是我与历史相拥的瞬间。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却同样热爱并记录这世界。”

高雨林(视力一级盲)《听风见骨,触石留韵》 记者 肖淙文 摄

来自广州的方健坤是视力三级残疾,只能看到事物的轮廓。他住的小区对面有一座铁路高架桥,为了在阳台拍摄列车通过的场景,他蹲守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拍到一趟完整的列车。“列车的声音是真的大,判断起来真不容易。”他在图片说明中写道。

方健坤(视力三级盲)《行驶的列车》 记者 肖淙文 摄

视力四级的徐军将自己的作品取名《你是我的“眼”》。画面里,两位视障人士在肢体残疾人士的带领下过马路,走在前面的人拄着拐杖,后面的视障者一个接一个把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身体残障的人用眼睛引路,视障者撑稳了腿向前迈步,他们弥补了各自的缺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徐军(视力四级盲)《你是我的眼》

为了让视障者也能顺利“看展”,这场展览每一幅作品右下角的展示牌上,都贴心地标注了三种观展方式:中文汉字、盲文、语音二维码,确保展览信息对所有人平等开放。

而为了“看”得更清楚、更深邃,视障者们也在学习和进步。眼下,AI智能助手已成了王一芹最好的摄影伙伴。拍下一处风景,她会第一时间分享给AI:“能帮我描述一下这张照片吗?”对面的回答,充满了人情味,“这张照片拍得真有意境,湖面中间有喷泉,对岸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式建筑,周围绿树环绕,动静相宜。”

带上“她”的眼睛,真正的看见,从来不止于眼睛。

张媛媛(一级盲)《俯瞰读者》

孙雯(一级盲)《去天目里捏泥巴》

葛琴芳(一级盲)《光的分界》

朱芷诺 (三级盲)《漫画摄影家》

唐承林(一级盲) 《都市天际的钢铁旋律》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