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河南“3+1”规划!2.85万村庄焕新,不做表面文章只求真有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9:00 1

摘要:最近河南的“3+1”村庄规划火了,不是因为搞了多少花里胡哨的景观,而是实打实要让2.85万个村庄“焕新”——重点不在“好看”,而在“好用”,解决村民们平时最头疼的生活难题。很多人对农村规划的印象还停留在“刷墙、堆花坛、建网红打卡点”,但这次河南的“3+1”不一

最近河南的“3+1”村庄规划火了,不是因为搞了多少花里胡哨的景观,而是实打实要让2.85万个村庄“焕新”——重点不在“好看”,而在“好用”,解决村民们平时最头疼的生活难题。很多人对农村规划的印象还停留在“刷墙、堆花坛、建网红打卡点”,但这次河南的“3+1”不一样,从名字就能看出来,“3”是三项基础工程,“1”是特色产业培育,每一项都瞄准村民的真实需求,不搞虚的。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伙唠唠,这个规划到底要干些啥,能给村民带来啥实实在在的好处。

先搞懂:“3+1”到底是啥?不是“拍脑袋”的规划

首先得明确,“3+1”不是随便定的口号,是河南结合农村实际摸出来的路子。“3”指的是“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这三项基础民生工程,都是村民天天要面对的“小事”;“1”则是“特色产业培育”,让村庄焕新后能“活起来”,村民能有持续的收入。

为啥先抓这三项?去过农村的都知道,以前不少村子垃圾随便堆、污水往沟里流、厕所又脏又臭,这些问题看着小,却直接影响生活质量。这次规划把这三项作为“打底工程”,就是要先解决“住得舒服”的问题;再配上产业,解决“过得好”的问题,一实一虚、一基础一长远,逻辑很清楚。

而且这次覆盖的范围不小——2.85万个村庄,基本涵盖了河南大部分有改造需求的行政村,不是只挑几个“样板村”做样子,而是要“批量改善”,让更多村民受益。

“3”项基础工程:先解决“住得舒服”的实在事

这三项工程没什么高大上的概念,全是村民念叨多年的“急难愁盼”,每一项都盯着“实用”来。

1. 农村垃圾处理:不搞“一刀切”,怎么方便怎么来

以前不少农村搞垃圾处理,要么是“堆个大垃圾站”,离得近的村民嫌臭;要么是“要求分类太复杂”,老人小孩都搞不懂,最后还是混着扔。这次河南的思路是“因地制宜”:

- 平原村: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村里设几个小型垃圾收集点,每天定时清运,不堆存、不发臭;

- 山区村:路不好走,就搞“小型压缩站+就近处理”,减少运输成本,也避免垃圾在山路里撒漏;

- 关键是“不折腾村民”:比如分类只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简单好记,还会配专门的保洁员帮忙,不是把责任全推给村民。

目标很实在:村里看不到乱堆的垃圾,沟边、路边、家门口都干净,夏天不招苍蝇蚊子,村民出门不用绕着垃圾走。

2. 污水治理:不搞“大管网”,花钱少还管用

农村不像城市,住户分散,要是像城里一样铺大管网,又费钱又不实用,很多地方搞了一半就荒废了。这次河南的办法是“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

- 靠近城镇的村:能接城镇污水管网的就接,省钱又省事;

- 偏远村:搞“分户式污水处理设备”,比如三格式化粪池、小型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能浇地、冲厕所,不浪费;

- 重点治“黑水”:比如厕所污水、厨房污水,先解决“污水流到院子里、沟里”的问题,再慢慢改善整体水质。

村民能直观感受到的变化:家门口的水沟不臭了,夏天不用关窗户,浇菜也能用上干净的水,不用再担心污水渗到井里。

3. 厕所改造:不强迫“统一样式”,村民觉得好用才是真的

以前有些地方搞厕所改造,不管村民需求,统一要求建“水冲式厕所”,结果山区没自来水,厕所成了摆设;或者冬天冻住没法用,最后又变回“旱厕”。这次河南的原则是“村民自愿、实用为主”:

- 有自来水的村:可以搞水冲式,但配节水设备,不浪费水;

- 没自来水的村:搞“三格化粪池旱厕”,干净又不用水,还能把粪渣当肥料;

- 关键是“后续维护跟上”:村里设专门的清掏队伍,厕所堵了、设备坏了,一个电话能上门修,不像以前改造完就没人管。

对村民来说,改造后的厕所不臭、不脏,冬天不冷,夏天不招虫,这才是真的“改善生活”,不是摆着看的“样子货”。

“1”项产业培育:让村庄“活起来”,村民能赚钱才是长远事

光把村子建漂亮、住舒服还不够,要是村民没收入,日子还是过不好。“3+1”里的“1”,就是要让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产业”,不用都挤去城里打工,在家门口也能赚钱。

但这里的“产业”不是“盲目跟风”,比如别人搞大棚就跟着搞,别人搞民宿就跟着建,而是“因地制宜找路子”:

- 平原村:要是种粮食多,就搞“粮食加工”,比如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面条,搞成“村里的品牌”,比直接卖粮食赚得多;

- 山区村:要是有山货(比如核桃、山楂、中草药),就搞“初加工+电商”,村里建个小加工厂,把山货烘干、包装,再通过直播卖出去,不用愁销路;

- 靠近景区的村:不搞“千篇一律的民宿”,而是搞“农家饭、采摘园、手作体验”,比如让游客摘果子、做农家酱,赚“实在的辛苦钱”;

- 就算是没特色的村:也能搞“农村电商服务站”“快递代收点”,帮村民买东西、卖东西,顺便赚点服务费,还能方便大家的生活。

核心思路是“小而实”:不搞大项目,不贪多求大,先把一个小产业做稳,让村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收入,比如家里的山货能卖上价,或者在家门口打零工能赚零花钱,这样产业才能长久。

为啥说这规划“不做表面文章”?看这3个细节就懂

很多农村规划之所以“一阵风”,就是因为搞“表面功夫”,但河南的“3+1”从细节上就透着“实在”:

1. 不搞“统一标准”,各村按需来

比如垃圾处理,平原和山区不一样;厕所改造,有水和没水不一样;产业培育,种粮村和山区村不一样。不是上面定个“模板”让所有村照搬,而是村里开会商量,村民说“需要啥”就先搞啥,比如有的村先急着治污水,有的村先急着搞厕所,都能灵活调整。

2. 不“甩锅”给村民,政府牵头扛责任

以前有些改造工程,让村民自己出钱又出力,最后没人愿意干。这次“3+1”里,基础工程的主要资金由政府出,村民顶多出点“小头”(比如厕所改造自己掏几十块钱买零件),而且施工、维护都由村里或乡镇统一负责,不用村民自己操心。

3. 不“只建不管”,后续有保障

比如污水设备坏了有人修,垃圾清运有固定队伍,产业搞起来有政府帮忙找销路。不是改造完就“万事大吉”,而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改完之后能一直好用,村民能一直受益。

对村民来说,这规划能带来啥?3个实实在在的改变

说到底,规划好不好,要看村民能得到啥。对河南这2.85万村庄的村民来说,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1. 生活更方便:不用再“将就”

以前出门踩垃圾、厕所臭烘烘、污水到处流,现在家门口干净了,厕所好用了,污水有地方去了,这些“小事”改善了,日子才叫“舒服”。比如以前夏天不敢开窗户,现在能敞开通风;以前洗了衣服没地方晾(怕落灰),现在院子里干净了,随便晾。

2. 在家能赚钱:不用再“背井离乡”

村里有了小产业,比如加工山货、搞电商、开农家饭,村民不用再挤火车去城里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如老太太在家剥核桃,一天能赚几十块;年轻人在村里开电商服务站,帮村民卖东西,自己也能赚服务费。

3. 村子更有“人气”:不是“空心村”

以前很多农村只剩老人小孩,年轻人都走了,现在村子住得舒服了,还有产业能赚钱,不少年轻人愿意回来,村子里有了烟火气,不像以前冷冷清清。

最后说句实在话:农村规划,“好用”比“好看”重要

这些年大家看了不少农村“网红改造”,拍出来好看,但村民用着不方便,过不了多久就荒废了。河南的“3+1”规划之所以受关注,就是因为它抓住了农村改造的“根”——村民的真实需求。

对农村来说,好看的景观不如干净的厕所,网红打卡点不如能赚钱的小产业,刷白的墙不如畅通的污水管道。这次河南的尝试,不是要把农村改成“小县城”,而是要让农村“更像农村”,但住得更舒服、过得更滋润。

要是后续能把“按需规划”“长效维护”这些细节落实好,这2.85万村庄的焕新,真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毕竟,农村规划的初心,从来不是“给别人看”,而是“让自己人过得好”。

来源:最近新鲜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