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政府多措并举,不断出台保就业、促就业、增就业、稳就业的文件,持续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2024年1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政府多措并举,不断出台保就业、促就业、增就业、稳就业的文件,持续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2024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指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支持自主创业”;2025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着力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因此,聚焦创业平台转型,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聚焦创业平台的宣传效果,开发政策宣传“懒人包”。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创业基地优质人才集中的特点,提升政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宣传作品的生产质量,以一图读懂政策、一表申请事项、一号畅通咨询等现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创业补贴等各类创业政策宣传。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已经设立“就业创业专区”,已实现就业创业政策一键查询。在此基础上,一是需积极推动各省级服务平台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与业务办理的专门入口;二是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将大学生创业融资、财税支持等创业服务项目延伸进去,将政策宣传“懒人包”线上线下传播宣传,让创业者、求职者能够轻松了解创业就业扶持、生活保障相关政策;三是积极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投放政务服务一体机、“懒人包”产品,逐步推广应用AI辅导员、AI助手、数字孪生等技术设备,进一步推动自主创业就业相关审批事项在全国范围内“全程网办”“全网通办”,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政策技术服务,推动创业服务数智化,使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随手可得,不断便利政策获知,消除“信息差”带来的“温度差”。
聚焦大学生能力提升,设立人才培养“加油站”。依托社会、高校各级各类创业平台,提供前置化创业辅导实践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系统培训教育。一是鼓励大学生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创业专题讲座、答疑会、交流会等,经常性组织创业平台的青年互相交流,特别是培养在特色农业产业、农业科技、乡建乡创、文创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创业所需知识,重点将各种创业师资、政策宣讲等资源引进创业平台,并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等群体给予精准指导,持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二是持续推进实施“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初期人员参加各类创业培训,探索“AI+”“互联网+”的培训模式,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创业专业知识培训。例如,定期开展创业训练营,通过行业市场相关知识、管理等技能培训提升创业者的市场调研评估能力、创业机会与风险识别能力、组建与管理团队能力、创业计划能力等。三是建立创业导师制度,邀请数字经济、AI等领域专家担任导师,为大学生提供精准化指导与资源对接。四是组织创业大学生到初创企业、成熟企业或者校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创业经验与资源。五是鼓励创业青年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就业、职业规划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强技、以赛提能。
聚焦优化升级创业基地,打造产业对接“生力军”。一是在持续做好政策宣传、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业基地自身建设与运营管理。比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网络覆盖、办公设备、商务洽谈、会议场所等创业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能够“拎包入驻”开展创业。除此之外,建立场地管理制度提升使用效率。二是优化创业基地考评体系,将各创业基地与高校创业园对接情况、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情况、各基地入驻创业项目的创业成功率作为考核重点,引导创业基地按照“一基地、一品牌、一特色、一产业”的思路,选择差异化发展方向,推动向“产业型”创业基地发展升级,尤其是加大在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创业扶持、对接力度,健全从学校“孵化”到社会创业基地“成型”的培育链条。三是优化创业基地布局,将创业基地与高校现有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等共建,或直接将创业基地“落户”到高校,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各类青年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以平台促创业,使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始终成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的关键一环,积极形成资源聚集效应。
聚焦创业平台大学生需求,建设多元支持创业“资金池”。瞄准大学生在创业不同阶段的“敏感点”和“痛点”,设置由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投行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等多元参与的资金池,根据大学生创业的起步、初始、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经营业态,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给予相应的劳动保障、住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贷款、风险分担等方面支持,因人而异、因企施助,实现全程支持、精准帮扶、全链条、全周期伴跑。企业在初创阶段,可以设置主要由政府给予住房补贴、税收减免、投保补贴、小额贷款等,由保险公司设置相应险种以分散风险,随着企业成长,给予不同配比的帮助;在创业进阶阶段,组织大学生创业项目展示,为他们搭建融资、投资服务等资源对接平台,提升创业孵化成功率,让大学生创业项目进一步落实落地,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比如定期集中开展“源来好创业”等资源对接服务活动,提升对接效果;以实现筑塘引鱼、放水活鱼、蓄水养鱼。
不断提升创业平台自身建设与管理,持续丰富并优化大学生创业平台服务支持体系,通过共享、共建、共创的理念推进创业平台转型建设,鼓励创业大学生交流交往,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能力,多渠道支持青年自主创业,构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促进青年在创业就业中提升能力、实现人生理想。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