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的休闲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显著的“新旧更替”—— 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休闲活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而一批更贴合当下生活需求的新选择则迅速崛起。
休闲方式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的休闲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显著的“新旧更替”—— 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休闲活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而一批更贴合当下生活需求的新选择则迅速崛起。
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放松”“愉悦” 的定义在改变,更暗含着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层转型。
曾几何时,以下这些休闲方式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是朋友相聚、家庭娱乐的主流选择。但如今,它们或因场景限制,或因体验单一,正慢慢退出大众的日常休闲清单。
1. 到 KTV 唱歌
十年前,KTV 是年轻人聚会的 “标配”—— 生日派对、毕业聚餐、同事团建后,总会走进装修华丽的包间,点上一首拿手曲目,在麦克风前释放情绪。那时,周末的 KTV 走廊里满是等待的人群,“拼房”“包夜” 更是常见操作。
但如今,KTV 的热度急剧下降:一方面,手机 K 歌软件(如全民 K 歌、唱吧)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唱歌乐趣,还能一键分享作品;
另一方面,KTV 消费不低,且多需要多人同行,在快节奏生活中,很难凑齐固定玩伴,单一的 “唱歌” 场景也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2. 到酒吧跳舞蹦迪喝酒
酒吧曾是都市年轻人释放压力、追求潮流的象征,昏暗的灯光、劲爆的音乐、摇晃的酒杯,构成了夜晚的热闹图景。
但如今,酒吧的吸引力大幅减弱:首先,“蹦迪” 需要消耗大量体力,而当下年轻人更倾向于 “低耗能” 休闲,熬夜蹦迪后的疲惫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其次,酒吧消费高昂,且存在噪音大、人员复杂等问题,与人们对 “舒适”“健康” 的追求相悖;
此外,线上社交、居家小聚等方式逐渐替代了酒吧的社交功能,人们更愿意在轻松的私人空间里交流,而非喧闹的公共场合。
3. 追看电视台的黄金节目
在互联网视频平台普及前,“追黄金档” 是全家老小的共同习惯 —— 每天晚上 7 点半到 10 点,打开电视锁定热门电视剧、综艺节目,边看边讨论,是许多家庭的日常。
但如今,“按时守在电视机前” 的场景已很少见:视频平台(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实现了 “随时随地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选择观看进度,还能跳过广告;
同时,电视台节目受限于播出时间和内容审查,题材、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年轻人更偏爱网剧、网综等更贴近他们兴趣的内容。
4. 逛街逛商场逛超市
“周末去商场逛街” 曾是休闲购物的主要方式 —— 试穿新衣、品尝小吃、看电影,一天的时光充实而热闹;超市则是家庭采购的必去之地,推着购物车挑选商品,感受烟火气。
但如今,线上购物的便捷性彻底改变了这一习惯: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覆盖了从衣物到日用品的所有品类,下单后次日就能送达,还能享受折扣优惠;超市也推出了 “线上下单、配送到家” 服务,无需再亲自跑腿。
此外,逛街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高效的休闲上,传统商场的 “逛” 属性逐渐失去吸引力。
5. 和同学朋友聚会侃大山
“同学聚会”“朋友侃大山” 曾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聊近况、谈往事、吐槽生活,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
但如今,这种 “面对面侃大山” 的场景越来越少:一方面,互联网社交工具(微信、QQ、抖音)让人们随时能联系,无需特意聚会就能了解彼此动态;
另一方面,当下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家庭压力大,很难抽出整块时间聚会,即使聚在一起,也常常是 “各自刷手机”,缺乏深度交流;
此外,“侃大山” 多为闲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体验感,逐渐被更有 “参与感” 的休闲方式替代。
6. 到图书馆借书看报
图书馆曾是爱书人的“精神圣地”—— 安静的环境、丰富的藏书、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着人们前来借书、看报、自习。
但如今,图书馆的 “借阅” 功能逐渐被弱化:一方面,电子书(如 Kindle、微信读书)普及,人们可以随时在手机、平板上阅读,无需携带厚重的书籍;
另一方面,报纸、杂志的信息已被手机新闻客户端、公众号等替代,实时更新的资讯更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虽然图书馆仍承担着 “自习” 功能,但单纯 “借书看报” 的休闲方式已很少见。
7. 逛网络论坛贴吧
在社交媒体兴起前,网络论坛、贴吧是网民交流兴趣、分享观点的主要平台—— 百度贴吧的 “李毅吧”“魔兽世界吧”,天涯论坛的热帖,曾聚集了数百万用户,大家围绕共同话题展开讨论,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
但如今,论坛贴吧的热度一落千丈: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微博、小红书)更符合当下 “碎片化阅读” 的需求,图文、视频形式比纯文字更直观、更有趣;
另一方面,论坛贴吧的管理相对松散,广告、恶意评论较多,用户体验下降,而新兴平台的算法推荐能更精准地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力远超传统论坛。
8. 玩密室逃脱
密室逃脱曾在 2018-2020 年风靡一时 —— 玩家在封闭的房间里,通过解谜、找线索逃离现场,既考验逻辑思维,又能增进团队协作,是年轻人聚会的热门选择。
但如今,密室逃脱的热度逐渐降温:首先,密室逃脱的主题同质化严重,玩法单一,缺乏创新,很难吸引用户重复消费;
其次,密室逃脱多需要多人组队,且消费不低(人均 100-200 元),在经济压力增大的当下,人们更倾向于低成本休闲;
此外,密室逃脱的 “恐怖” 主题占比较高,部分用户因害怕而不愿参与,受众范围逐渐缩小。
9. 玩桌游
桌游曾是朋友聚会的“神器”——《三国杀》《狼人杀》《大富翁》等游戏,无需复杂设备,只需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就能在互动中享受乐趣。
但如今,桌游的 popularity 大幅下降:一方面,手机游戏(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更便捷,无需面对面就能组队游玩,且玩法更丰富、画面更精致;
另一方面,桌游需要固定的玩伴和场地,而当下年轻人时间碎片化,很难凑齐人开展游戏;
此外,桌游的规则相对复杂,新手入门难度高,也限制了其受众范围。
10. 洗浴桑拿
洗浴桑拿曾是“放松身心” 的代名词 —— 周末去洗浴中心,泡温泉、蒸桑拿、做按摩,再吃一顿自助餐,是很多人犒劳自己的方式。
但如今,洗浴桑拿的热度逐渐下降:首先,洗浴桑拿消费较高,且多为 “一次性消费”,在经济压力增大的当下,人们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休闲;
其次,疫情后,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度提高,洗浴中心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让很多人产生顾虑;
此外,居家泡澡、按摩仪等产品的普及,让人们在家就能享受 “放松”,无需再去洗浴中心。
与那些逐渐被抛弃的休闲方式相比,以下这些新选择更贴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 它们或更便捷、或更健康、或更低成本,迅速成为大众休闲的主流,反映了人们对 “休闲” 的新追求:舒适、健康、个性化、低压力。
1. 玩手机、刷短视频
“刷短视频” 已成为当下最普遍的休闲方式 —— 无论是吃饭、通勤、睡前,人们都会拿起手机,打开抖音、快手、视频号,在 15 秒到 1 分钟的短视频中获取信息、娱乐放松。
短视频之所以能迅速火热,核心在于其 “碎片化”“低门槛” 的特点:无需投入大量时间,随时随地都能观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搞笑、美食、知识、生活等各个领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短视频的算法推荐精准,能根据用户兴趣推送内容,让用户 “越刷越上瘾”,成为缓解压力、打发时间的主要选择。
2. 躺平追剧
“躺平追剧” 是当下年轻人最爱的休闲状态 —— 周末在家,窝在沙发或床上,打开视频平台,一次性看完一部喜欢的剧,搭配零食和饮料,享受 “不被打扰” 的放松时光。
这种方式之所以火热,源于人们对 “舒适”“低压力” 的追求:快节奏的工作让人们身心疲惫,而 “躺平追剧” 无需社交、无需体力消耗,能让身体和精神彻底放松;
同时,视频平台的 “倍速播放”“缓存离线看” 等功能,让追剧更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享受剧情,无需受时间限制。
3. 逛公园、露营野餐
近年来,“逛公园”“露营野餐” 成为休闲新风尚 —— 周末带上帐篷、野餐垫、零食,去城市公园或郊外露营,晒晒太阳、聊聊天、拍拍照,成为家庭、朋友聚会的热门选择。
这种方式的火热,反映了人们对 “自然”“健康” 的追求:长期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露营野餐成本较低,且能灵活安排时间,无论是家庭亲子活动,还是朋友小聚,都能满足需求;
此外,社交媒体的推动也让露营野餐成为 “打卡” 项目,人们通过拍照分享,进一步带动了这种休闲方式的普及。
4. 散步
“散步” 作为一种简单的休闲方式,近年来重新受到青睐 —— 饭后在小区散步,周末在江边、湖边散步,甚至上下班选择步行一段路,成为很多人的日常。
散步之所以火热,在于其 “零成本”“低门槛”“健康” 的特点:无需任何设备,只需迈开脚步,就能在运动中放松身心;散步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工作带来的颈椎、腰椎压力,符合人们对 “健康生活” 的追求;
此外,散步时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兼顾了 “放松” 和 “社交” 的需求。
5. 穷游
“穷游” 是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旅行方式 —— 以最低的成本游览景点,住青旅、吃小吃、坐公共交通,注重体验当地文化,而非追求奢华享受。
穷游的火热,一方面源于年轻人经济压力较大,希望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旅行梦想;另一方面,穷游更注重 “体验感”,能让人们深入了解当地生活,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比 “走马观花” 的高端旅行更有意义;
此外,社交媒体上大量的 “穷游攻略”“穷游故事” 也激发了人们的兴趣,让穷游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6. 逛博物馆
“逛博物馆” 不再是 “小众爱好”,而是成为大众休闲的热门选择 —— 无论是故宫、敦煌莫高窟等知名博物馆,还是各地的地方博物馆,都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
逛博物馆的火热,反映了人们对 “文化消费” 的追求: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人们渴望了解历史、感受文化魅力,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载体;同时,博物馆不断创新展览形式,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等,让 “逛博物馆” 不再是枯燥的 “看展”,而是充满趣味的文化体验;
此外,“博物馆打卡” 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年轻人通过拍照分享,带动了博物馆的热度。
7. 钓鱼
“钓鱼” 从传统的 “老年活动” 逐渐变成年轻人的休闲选择 —— 周末带上鱼竿,去河边、湖边钓鱼,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成为很多人放松身心的方式。
钓鱼之所以火热,在于其 “慢节奏”“低压力” 的特点: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内心焦虑,而钓鱼需要耐心和专注,能让人暂时放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享受宁静的时光;
此外,钓鱼的 “收获感” 能带来成就感,无论是钓到鱼还是单纯享受过程,都能让人感到愉悦;同时,钓鱼可以独自进行,也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兼顾了 “独处” 和 “社交” 的需求。
8. 健身
“健身” 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 —— 无论是去健身房锻炼,还是在家做瑜伽、跳绳,抑或是在户外跑步、打羽毛球,人们都在通过运动保持健康。
健身的火热,源于人们对 “健康生活” 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 “吃饱穿暖”,而是更注重身体状态,健身成为预防疾病、保持活力的重要方式;
此外,健身能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帮助人们缓解工作带来的焦虑;社交媒体上的 “健身打卡”“健身教程” 也激发了人们的兴趣,让健身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9. 爬山、户外徒步
“爬山”“户外徒步” 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休闲运动 —— 周末约上朋友,去周边的山林徒步,登上山顶俯瞰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这种方式的火热,一方面源于人们对 “自然”“挑战” 的追求:长期待在城市里,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而爬山、徒步能让人深入自然,感受山水之美;另一方面,爬山、徒步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毅力,完成后能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帮助人们突破自我;
此外,户外徒步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社交圈,成为一种兼具 “运动”“社交”“自然体验” 的休闲方式。
10. 骑行
“骑行” 从 “代步工具” 变成 “休闲运动”—— 无论是城市通勤骑行,还是周末的 “骑行游”,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骑行的火热,在于其 “健康”“环保”“灵活” 的特点:骑行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锻炼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状态;同时,骑行不产生污染,符合 “绿色生活” 的理念;
此外,骑行可以自由安排路线,无论是城市街道还是郊外公路,都能欣赏沿途风景,兼顾了 “运动” 和 “观光” 的需求;近年来,共享单车、运动自行车的普及,也为骑行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推动了这种休闲方式的发展。
中国人休闲方式的“新旧更替”,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观念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从 “外出社交” 到 “居家放松”,从 “高消费” 到 “低成本”,从 “单一体验” 到 “多元需求”,这种变迁反映了以下几个核心逻辑:
首先,科技改变生活方式。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休闲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 的限制 —— 线上购物替代了逛街,视频平台替代了电视台,手机游戏替代了桌游,短视频替代了论坛贴吧。科技的进步让休闲更便捷、更个性化,也让人们对 “休闲效率” 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次,观念转向“健康与舒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从 “娱乐解压” 转向 “健康舒适”—— 露营、散步、爬山、骑行、健身等方式,既满足了放松需求,又兼顾了健康;
而 KTV、酒吧、洗浴桑拿等方式,因噪音大、消费高、不利于健康,逐渐被冷落。同时,“低压力”“低耗能” 成为休闲的重要标准,“躺平追剧”“玩手机” 等方式正是这一需求的体现。
最后,经济压力影响消费选择。当下年轻人面临房贷、车贷、工作压力等问题,消费更倾向于“性价比”—— 穷游替代了高端旅行,逛公园替代了逛商场,居家休闲替代了外出高消费。低成本、高体验的休闲方式,更符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观念。
休闲方式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们生活态度的体现。无论是逐渐被抛弃的“旧方式”,还是新兴崛起的 “新方式”,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与需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观念的不断转变,休闲方式还将继续演变,但核心始终不变 —— 满足人们对 “美好生活” 的追求,让休闲成为缓解压力、滋养心灵的重要力量。
来源:妙手物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