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妇幼保健院李莉:用爱守护 点亮患儿生命曙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0:07 1

摘要:当时,通过电视,她看到护士们在余震废墟中,以身体为支架固定输液瓶,用满是血迹的双手传递生命的希望;“临时妈妈”们怀抱婴儿,用体温温暖早产儿,即便帽子沾满灰尘,眼神依旧坚定。一位护士长日记中的“我的纱布止不住大地撕裂的伤口,但至少要握住患者冰凉的手”,深深触动了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晋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洁净的窗户上。李莉身着护士服,手持护理记录单,在病房间轻快穿梭。来到一张摆着玩偶的小病床前,她俯身,动作极轻地为熟睡患儿调试点滴流速,随后仔细查看监护仪参数,轻声念着、认真记录。完成后,她嘴角上扬,露出温暖的笑容,给病房添了几分温馨。
在晋城市妇幼保健院,李莉是备受敬重的护理骨干。35岁的她,身兼儿科主管护师、专科护士及总带教师数职。十二年来,她扎根儿科临床一线,秉持“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专业与爱心融入日常护理,将南丁格尔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赢得同事认可、家属赞誉,多次荣获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毅然坚定选择护理专业
采访中,李莉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深刻影响了她的人生走向。
当时,通过电视,她看到护士们在余震废墟中,以身体为支架固定输液瓶,用满是血迹的双手传递生命的希望;“临时妈妈”们怀抱婴儿,用体温温暖早产儿,即便帽子沾满灰尘,眼神依旧坚定。一位护士长日记中的“我的纱布止不住大地撕裂的伤口,但至少要握住患者冰凉的手”,深深触动了她。从那时起,李莉就认定护理是最贴近生命的神圣职业。
这份信念促使她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护理专业。如今,病房里急救推车的滚轮声,总能让她回想起当年的救援场景。抢救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时,她会想起护士跪地做心肺复苏的身影;教导年轻护士人文关怀时,会讲述汶川护士用歌声安抚截肢少年的故事。她坚信,从地震废墟到现代化病房,医疗技术在变,但“提灯”精神不变。
悉心守护每一名患儿
每天早上7点半,李莉都要进行晨间护理。她认真检查患儿生命体征,调试监护设备参数,为孩子们做好生活护理,同时通风、消毒病房。对重点病床的危重患儿,她详细交接情况,密切观察夜间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数据,迅速记录并与医生沟通。
8点半,忙碌的护理工作全面展开。李莉要执行治疗护理任务,核对患儿用药、采集标本,还要为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她把复杂治疗流程转化为易懂说明,根据患儿年龄特点,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让孩子们能理解并配合治疗。
身为儿科总带教师,李莉还肩负指导下级护士工作的责任,解决疑难病例护理难题。工作间隙,她协助护士长修订工作流程、制定教学计划、组织业务查房。尽管每天步数超2万、书写护理记录超万字,但看到危重患儿撤机后能自主呼吸、小朋友出院时开心的笑容,她的所有疲惫都化作职业价值感,享受这份平凡而充实的工作带来的生命守护意义。
探索创新照亮康复之路
在儿科工作12年,李莉深知护理工作挑战重重。患儿年龄小,无法准确表达病痛,治疗配合度低,家属的焦虑情绪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
面对这些难题,李莉积极探索创新护理方法,带领科室护士开展人偶照顾干预疗法,穿着厚重人偶服在病房穿梭,靠可爱形象拉近与小朋友的距离,耐心讲解健康知识;创建留置针可视化管理法,在留置针上贴不同颜色笑脸,利用红绿灯思维,用艳丽贴画鼓励患儿保护留置针;持续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护理中,把枯燥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形式。
这些实践让李莉深刻体会到,儿科护士的韧性不仅源于专业技能,更在于与患儿建立的生命对话。当她们蹲下身与孩子平视,也是在坚守职业初心。
从2015年首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到2024年登上省级护理竞赛领奖台,十年间,李莉凭借专业与热忱,在护理领域持续奋进。她8次荣获院级“先进工作者”,2次荣获“最美护士”称号。在专业提升上,她以赛促学,在2021年科普比赛、2022年“小讲课”观摩赛、2023年护理科普比赛中多次夺冠,2024年携践标案例获省级优秀奖。运营管理培训班的“优秀队员”称号,见证了她从技能尖兵到管理能手的转变。
十二年间,从病房到讲台,从日常护理到“战”疫前线,李莉的角色在变,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初心始终未改。在今后的护理征程中,她将继续用爱照亮患儿康复之路,让南丁格尔誓言在儿科病房闪耀温暖光芒,为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全部力量。(本报记者 李茹霞 文/图)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