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续昨天)郁达夫是创造社早期的又一杆大旗。夏志清认为他“对创造社的贡献堪称卓越,功劳最大。早期创造社各人差不多都崇尚主观的浪漫主义,而郁达夫独把个人的心灵用来表现文学的道德主题。他表现的当然是身边事,感伤气味重,也很颓废,可是却有把五四运动含蓄的个人自由
#记录我的2025###秋日生活打卡季#
(接续昨天)郁达夫是创造社早期的又一杆大旗。夏志清认为他“对创造社的贡献堪称卓越,功劳最大。早期创造社各人差不多都崇尚主观的浪漫主义,而郁达夫独把个人的心灵用来表现文学的道德主题。他表现的当然是身边事,感伤气味重,也很颓废,可是却有把五四运动含蓄的个人自由推到极处的勇气。”
这些评语一方面标定了郁达夫在创造社中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揭示了他卓而不群的写法。的确,当时很少人知道揭示自己隐秘的内心甚至“恶念”“淫心”,也会成为文学主题,并且即使知道也没有胆量像他那样暴露在公众面前。这首先来自于作者直面自己内心丑陋的勇气,更来自于对人性的尊重的认识。所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有合理的并不一定是美的、善的,需要改造和修正。求真只是求美、求善的开始,并非结束,但确是最重要的步,只有走出了这一步,才可能修得美和善的正果,郁达夫的这份勇气让人佩服。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丑陋,方可勇敢地改正之,那种不阴不阳的暧昧,实际是一种没有立场和划不清界限的软弱。
夏志清进一步指出:“郁达夫在初期是个特别重要的作家,因为唯有他敢用笔把自己的弱点完全暴露出来,这种写法,扩大了现代中国小说心理和道德的范围。可惜后来学他的人虽然写情欲和颓废着墨很多,但谁也没有他那种老实和认真的态度……”的确为暴露而暴露的态度,不能认作真诚,只能算作哗众取宠、寻求感观刺激的噱头,毫无人文价值。
夏志清还指出:“郁达夫的全部小说都是卢梭式的自白,例外很少。他有一篇文章里说过,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自传;不过一如其人,他没有强调伟大的作家总把自己的经历改头换面,变形变质。从他的作品看来,他自己的想象来自真实生活,被其自我狭小世界里的感觉、情欲所支配。”
这些断言也大体不错,唯其如此,有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有点类似古代的文人画,小品和写意为多,反映广阔的活色生香的现世生活,可能欠缺些。这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思维倾向等,密切关联。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作家,都是一个作派,既不可能,也是大忌。正是由于每人各不同,才百鸟齐鸣、百花争艳。
对于郁达夫的不足,夏志清又指出:“郁达夫和其他创造社的人一样,感伤气味太浓,文章写得马虎,结果每篇小说都有缺陷,也很可惜。不重视艺术也破坏了他自我探讨的工夫。我们有时候觉得,尽管他坦白,他也有些装腔作势,从心理学的书里偷些东西,补他才力的不足。”
说实在的,郁达夫的小说、散文、游记、日记等,我看过不少,觉得他给人留下一种流畅、艳丽、旖旎的美学印象,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自是一番别样风景,但能在记忆中留下深刻记忆的人物形象,却真是不多。这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缺陷,印证了夏志清“马虎”判断。另外,他的人物多是心理上有问题的,除了他个人心理的不健康所以有此创作倾向外,难免让人怀疑他借此出位,早期似乎没有别人像他这样创作的,他因此而专此一行并多所借鉴,也是难免,被人怀疑也属理当。至于说到他的心理问题,除了他的自我暴露以外,当年读郁达夫作品时,看过他的离异妻子王映霞女士的自传,有所了解。二人婚姻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到最后的沸沸扬扬,多是因为郁达夫的过分敏感和无端猜忌,以及不分轻重、不顾别人的自我暴露所致。
夏志清认为,郁达夫在脱离创造社,文学态度处于“左右摇摆期间”,“写了好些坏书”,包括其《日记九种》等。没太注意郁达夫的文学态度问题,所以不敢随便置喙。说《日记九种》是“坏书”,我不以为然,反倒觉得他拓展了文学的范畴,日记、书信之类,虽然琐细,但最能反映人的本真,郁达夫生前就当作品发表,原因还是他一贯习于暴露自我的个性使然,他就是这类作家。
后期的郁达夫,夏志清说,“以道家隐士的姿态出现”。我以为,他还曾以自古以来的名士示人,他中国文人气很重,擅写古体诗,风流文雅,冠绝一时。曾在文章里,看到他有从政的抱负,但终未识得端倪。
据一些回忆文章介绍,抗战期间郁达夫流亡印尼苏门答腊,因偶然机会暴露其通晓日文,被迫征为日军翻译,可能由此掌握大量日军罪行等。日本投降后,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令人扼腕。
来源:聪明的小猫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