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时间过得真快,明日9月23日,太阳将到达黄经180度,意味着我们将正式进入秋分节气。每年秋分会在阳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秋分交节的具体时间为9月23日2时19分04秒,农历八月初二。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时间过得真快,明日9月23日,太阳将到达黄经180度,意味着我们将正式进入秋分节气。每年秋分会在阳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秋分交节的具体时间为9月23日2时19分04秒,农历八月初二。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12小时),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会逐日下降,大部分地区将迎来气象学意义的“入秋”。
秋分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同样曾经也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人会在这天祭拜月亮。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月亮主宰阴阳和谐,进而影响万物生长与农事丰收,因此将秋分定为祭祀月亮的重要节日。甚至到了周朝,已确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对此《礼记》中明确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其中夕月指的就是祭月,人们在秋分当天会通过祭拜月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而,虽说秋分交节的阳历时间较为固定,但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会有着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而古代就是使用的干支历,古人发现秋分的日期每年在农历中浮动较大,并不会必逢圆月。可是祭月没有圆月,那么就失去了“月圆人圆”的美好寓意,因此古人逐渐将祭月的日期固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日的月亮最圆,更符合祭月“圆满”的主题,这也为“中秋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老话说“男怕秋分,女怕冬至”,这是因为秋分是一年中 阴阳相半、寒暑平衡的日子,标志着九十天的秋季已经过半,此时秋收作物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马上就可以收获了。在古代农耕社会,男人主要就是从事耕地等体力劳动,秋分的到来,预示着就要迎来“三秋大忙节”,人们要抓紧抢收秋粮、抢种越冬作物,很是繁忙;而冬至后天气逐渐寒冷,加上春节临近,女人要忙于为过年做准备,例如准备菜肴、擦拭家具、缝补衣物等,可是在寒冷的环境中劳作,很容易受寒,从而引发感冒等不适。
古人在四季轮替的劳作中发现,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每个季节都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以此可以使气候循序渐进的转变。而人们要顺应自然,在不同的季节、节气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生活、饮食、作息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时段中保持健康。明日秋分,提醒大家:3事不做,2事要做,都是指的什么呢?赶紧了解一下吧。
1、不过度劳累
进入秋分节气,就要避免过度劳累。因为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会逐日下降。此时人体阳气由表入里,开始“收敛藏精”,如果过度劳累,尤其是长时间体力劳动,会迫使阳气外泄,导致“阳气损耗,阴精不藏”。现代人很多人虽说不会直接从事农耕,但秋分后仍需遵循“养收”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以防阳气过度消耗,为冬季各种不适埋下隐患。
并且,秋分是“三秋”(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期,不仅要抢收晚稻、玉米,还要播种冬小麦、油菜,老话说“秋分不割,霜打风割”,强调的正是三秋时节的时间很紧迫。然而,越是如此越要在农忙时保留体力,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身体虚弱,反而影响后续农事效率。并且,长时间的劳累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摔伤、误割庄稼等失误操作。因此,只有通过合理分配劳力,才能实现“劳而不伤,收而不损”。
2、不熬夜
进入秋分节气,农作物成熟,农忙时期就要开始,一些人可能为了追赶农时,可能会熬夜进行秋收、秋种等事宜。但最好还是避免熬夜,因为秋分后人体阳气由表入里,开始“收敛藏精”,如果熬夜不睡,阳气就会被迫外泄以维持清醒,导致“阳不敛阴,阴不守阳”,当身体的阳气被过度消耗,那么,人体的抗寒能力就会下降,在本就已经降温的夜晚更容易受寒感冒。
除此之外,秋分是阴阳平衡的节点,此时人体阴阳也应平衡,但如果熬夜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在古人看来,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当令之时,而肝主藏血,胆主决断,熬夜会迫使肝血持续工作,导致“阴血暗耗”,虽说短期不会出现不适,但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头晕、心悸、失眠等阴虚的情况。因此,追赶农时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就如同土地,需在收获后休养生息,才能为之后的生长积蓄力量。
3、一次不喝太多水
秋季随着空气湿度降低,会向干燥的气候过渡,特别进入秋分后,也进入了“燥气”最盛的时节,而燥气属“阳邪”,最容易伤阴耗液,导致人们出现口渴的情况。而且,此时人体通过皮肤、呼吸散失的水分增加,但因气温下降,汗液分泌减少,口渴感不如夏季明显,导致许多人“不渴不喝”,反而又进一步加重津液亏损。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在口很渴的时候,一下喝很多的水,尤其是对于劳作的人来说,更是会如此。
但是要注意,最好不要一次喝太多水。毕竟秋分后气温骤降,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藏精”,脾胃功能也会随之减弱。如果此时大口猛灌水,就会直接冲击脾胃,当脾胃无力运化,就会使水分滞留体内,形成“喝得多仍渴”的情况。因此,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即每次饮100-150毫升,间隔1-2小时,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增加脾胃负担。
1、中午要适当午睡
进入秋分节气,要养成适当午睡的习惯。毕竟此时秋风渐紧,早晚寒凉,人体毛孔会因阳气收敛而闭合,如果中午不休息,甚至持续劳作,则会加速阳气外泄,导致“阳损及阴”。并且,秋分后讲究“早睡早起”以便顺应节气变化,这就会使夜晚的睡眠时间不足,次日很容易出现“阳气不升、阴精不固”的失衡状态,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午睡弥补阴精损耗。
况且,秋分是秋收农忙的关键时期,此时昼夜温差不断加大,早晨露水重,傍晚气温低,可农民常“晨起带露下地,暮归披星归家”,体力消耗极大。如果中午不休息,下午很容易因疲劳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事效率。总之,秋分后要养成适当午睡的习惯,建议午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至30分钟就行,这既能恢复精力,又避免阳气郁滞。
2、吃早饭
进入秋分节气,还要养成吃早饭的习惯。这是因为秋分后,天黑得早、亮得晚,人体阳气会跟着自然收敛,阴气渐长。这时候,早饭就是给身体“点火”的关键。每日早晨太阳升起,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吃早饭能帮着阳气“动起来”,让脾胃有劲儿干活,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滋养全身。要是秋分不吃早饭,脾胃空转,阳气升发不起来,人容易没精神,时间久了,还会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
此外,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农事忙,身体也得跟上。而早上吃一些东西能给人补充能量,让人更有精神。三秋农忙时节,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追赶农时,只有早饭吃得好,气血才能充足,干活才不累。要是不吃早饭,身体没“燃料”,干一会儿就蔫儿了,还容易头晕、心慌,最终身体不仅会越来越虚,还会耽误农时。因此,秋分时节,按时吃早饭,养好脾胃,补足气血,才能顺顺利利过秋天。
总结,老话说“男怕秋分,女怕冬至”,您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明日就是秋分了,提醒男人:3事不做,2事要做,为即将变冷的秋天打好基础,以便更好的迎接三秋农忙时节的到来。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