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9月中旬那会儿,全球粮价表一摊开,那叫一个“冰火两重天”。美国的玉米运到港,算下来一斤才五毛七,巴西、阿根廷的也就在七毛钱上下晃悠。就连地里还在“冒烟”的乌克兰,玉米也才九毛钱一斤。可你再看看咱自家地里的,华北新玉米一上场,收购价就给到了一块一毛六,东北
老话说得好,“谷贱伤农”,可现在情况反过来了,谷不贱,农民咋还是觉得“伤”呢?
这不,9月中旬那会儿,全球粮价表一摊开,那叫一个“冰火两重天”。美国的玉米运到港,算下来一斤才五毛七,巴西、阿根廷的也就在七毛钱上下晃悠。就连地里还在“冒烟”的乌克兰,玉米也才九毛钱一斤。可你再看看咱自家地里的,华北新玉米一上场,收购价就给到了一块一毛六,东北的干粮也得一块一。这价格,明明白白比人家高出一大截。
问题来了:咱的玉米卖着“黄金价”,为啥种地的老铁们还一个劲儿地喊“亏本,不划算”?
这事儿,得掰开揉碎了算笔账,光看卖价,那就是“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
你想想,现在种一亩玉米,得花多少钱?地不是白来的,流转租金得算上吧?化肥、农药、种子,哪样不要钱?播种、打药、收割,不是请机器就是雇人工,这都是真金白银往外掏。把所有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加一块儿,现在规模化种一亩玉米,成本轻轻松松就破了一千块大关!
咱就按一个中等年景,一亩地打个一千斤玉米来算。这一千块的成本分摊到每一斤玉米上,意味着啥?意味着你手里这粒玉米,从种下去到收上来,本身就“值”一块钱!现在卖一块一毛多,刨去一块钱的成本,一亩地就剩下一百来块的利润。这点钱,够干啥?还不够城里人一顿下馆子的。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大半年,风吹日晒,汗珠子摔八瓣,最后就赚个“辛苦钱”,甚至赶上行情不好,成本再涨点,这点利润立马就被“吃”没了,搞不好还得倒贴。你说,他能不嫌价格低吗?
那为啥外国的玉米就能卖得那么便宜,跟“大甩卖”似的?说白了,人家玩的是“集团军作战”,咱们很多地方还是“游击队”。人家那边,一个农场动辄几万亩地,飞机播、机器收,规模化经营把成本摊得薄如纸。更别提,人家政府还给大把补贴,种地不但不亏,还能稳稳当当赚钱。这就像人家开着大卡车在高速上跑,咱们很多小农户还赶着驴车在乡间小道上颠簸,这成本和效率,怎么比?
再往深了说,咱国家的粮价,不能完全跟着国际市场“随风倒”。国家得有“粮袋子”安全,得保证咱老百姓碗里装的是自己的粮。所以,咱们的粮价就像有个“保护罩”,通过宏观调控和进口配额,不让国外便宜的粮食一下子冲垮咱们的市场。这个“保护罩”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农民。但现在,生产成本这个“内部敌人”越来越凶猛,就像个不断充气的气球,快要把这个“保护罩”给撑破了。政策给的那点“红利”,眼看着就被飞速上涨的成本给“吞”得渣都不剩。
所以啊,农民兄弟喊玉米价低,可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声抱怨,更像是在高成本大山下的一声叹息,是对自己一年到头辛劳却所获无几的一种无奈呐喊。这背后,是“小农经济”对抗“全球化浪潮”的艰难,是“政策善意”遭遇“市场现实”的尴尬。
出路在哪儿?光靠涨价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咱们的农业也得走“强身健体”的路子。怎么把地种得更“聪明”?怎么用科技把成本降下来?怎么把小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形成自己的“集团军”?这才是破解“高价微利”困局,让农民兄弟在种地这件事上,真正能挺直腰杆、笑逐颜开的根本办法。毕竟,只有种地的人能赚到钱,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香。
来源: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