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工作法”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8:01 1

摘要: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居民在社区好人银行用美善积分兑换物品。省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一条六尺巷,蕴含基层治理大智慧。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悠悠古巷,涵养时代新意蕴。安徽省委去年11月份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花引来百花香。省委社会工作部以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为牵引性抓手,统筹推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鼓励引导各级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了“六尺巷工作法”为典范,“一杯茶”“作退一步想”“四事四权”“握手言和”等基层实践争相绽放的新图景,让“谦和礼让”之风吹进千万家。

党建引领 “绣花针”穿起“千条线”

基层治理,纷繁复杂。省委社会工作部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系统推进,在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推动市县全部建立协调机制,创设小区治理、网格管理、基层权责等专项组,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基层治理格局,激活“一池春水”。

春光盈盈,风和日暖。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团结社区宿舍小区内,居民三五成群,或是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是在座椅上聊天。此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公共绿地被圈成“私家菜园”,环境脏乱差,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让人头疼。去年,团结社区党委书记王小英主动啃“硬骨头”、解“老大难”,将此难题列为“书记领办”项目,通过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攻坚。党员志愿者上门宣传毁绿种菜的危害,城管部门负责整治违规菜地等不文明现象,住建部门协调资金改造基础设施……在王小英带领下,居民齐心协力,菜地变成健身广场,小区生活更加舒心。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着力点。省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推行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把千头万绪的“小事”,作为书记关注的“大事”,办好千家万户的“实事”。自2024年7月以来,四级党组织书记共领办基层治理项目1.97万个,截至2025年3月已全部完成,动真碰硬啃下了一大批基层治理硬骨头,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四级党组织书记按照“市级书记围绕市域共性问题,县级书记围绕专项问题,乡镇(街道)、村(社区)书记围绕群众身边问题”原则选题定向,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领办项目就在哪里”。

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黄山市将“书记领办”项目拓展到7名市委常委,建立“一名常委、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抓到底”责任机制,推动解决分管领域的基层治理难题,深化推出“作退一步想”“响潭实践”“塔坊日记”“小巷管家”等一批品牌。临泉县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聚焦群众红白喜事、大病住院、家庭变故、意外灾害、重点人员、债务婚恋纠纷等,做到书记“六必访”,共解决群众诉求3.3万多个、化解率96%,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3万多个、化解率98.2%。濉溪县培育本土化“大总”(乡村红白事主持人)队伍,打造“总在身边”治理品牌,累计化解红白事纠纷20余起,劝导简办婚丧事宜50余场,帮助村民减少支出超100万元,有效助力乡村移风易俗。

项目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强化结果运用、成果展示、品牌管理,确保项目成效“有温度”,做到实施一个项目、解决一类问题、形成一套机制、提升一个领域。今年4月,全省评选出一批“2024年度群众广泛欢迎的领办项目”,群众认可度作为关键指标,打造一批叫得响、成效实、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品牌。

多元共奏 “独角戏”变成“交响曲”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全省社会工作系统从“六尺巷”里汲取基层智慧,主动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到群众中寻找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办法,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当好“主角”,有效激活内生动力。

庐江县东顾山街道辖区小区多、人口多、业态多,情况复杂,治理难度较大。街道党工委书记莫家叁牵头打造“晨议时光”议事协商党建品牌项目,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4支议事队伍,线上建立“警民议事”微信群,线下着重在物业服务投诉处理和提升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目前,“晨议时光”项目共开展议事会16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个,成为当地议事协商党建品牌项目。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省级层面进一步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社区)党群议事协商机制,从议事协商内容事项、参与主体、程序步骤、拓展下移、形式渠道、成果运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拓宽参与渠道、规范程序步骤、扩大成果运用,推动村级议事协商规范化、全覆盖,提高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阜阳市推行“四事四权”工作法,推动当地群众议事协商能力不断增强,矛盾纠纷有力化解,为民服务有效供给。在全国首个以党委社会工作部归口制定《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治理机制。

“线下建立4个积分兑换超市,方便辖区居民就近存储兑换积分;线上推出‘美善e站’微信小程序,集成注册、报名、兑换等9个板块,一目了然查看社区活动,一键兑换社区资源,实现积分‘掌上办’。”合肥市蜀山区金湖社区负责人说,社区下辖30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11742户2.3万人,存在资金少、社区服务用房少、居民参与活动少,社区治理主体多、小区多、好人多的“三少三多”情况,社区推出“积分合伙人”工作法后,推动驻地单位和居民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目前,金湖社区美善志愿者注册达4689人,兑换积分4万余分,培育自治团队21支1200人,推出美善项目30个,化解矛盾纠纷38起,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26项,15位居民荣登好人榜,其中“中国好人”5位,“存好心、做好事”渐成新风尚,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格局。

“小积分”富有“大效能”。积分制在江淮大地广泛推行,各地细化积分内容、规范积分管理、做好积分运用。目前,全省共有104个县(市、区),1520个乡镇(街道),14777个村(社区)实行积分制管理,各地建成积分超市12089个。推动多地依托现有信息化平台开发小程序,实现积分线上申报、审核和兑换。指导宿州、安庆等地开展跨地区积分互认探索,力求扩大积分使用范围。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个“和”字,随着街巷延续至今,于无声处成风化人,泽被江淮大地,如同清泉般滋润着后世人的心灵,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省实施开展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黄山市举办“爱在灵山”户外集体婚礼,邀请“低彩礼”“零彩礼”新人参加。宿州市建立特邀颁证师颁证制度,邀请人大代表、道德模范等,在特殊节日为“低彩礼”“零彩礼”新人颁证。安庆市发动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妇联主席担任“义务红娘”,为“低彩礼”“零彩礼”新人证婚。

目前,全省已有92个县(市、区)出台倡导性标准。16个市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模式,举办“抵制高额彩礼、弘扬文明新风”倡议活动近万场,参与人员超200万人次,让新型婚姻观、恋爱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省、市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联动开展“倡树婚俗新风抵制高额彩礼”人民建议专项征集活动,在有关政策文件中吸纳建议40余条,把群众智慧的“金点子”转化为治理高额彩礼的“金钥匙”。

微光成炬 “小场景”传递“大能量”

黄山市黟县西递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4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守护村内建筑和村民安全,村民自发组建了打更队,义务打更一百多年。如今,打更队有志愿者12人,包括村干部、村民、退役军人。无论风霜雨雪,每天夜里11点至次日凌晨2点,志愿者们都会准时出更巡逻。

“西递是我家,村东西长9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有着99条小巷,打更的线路已经牢记于心。我们希望通过声声铜锣,让村民和游客更加安心放心。”打更的志愿者说。虽然现在村里有了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但“打更”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安全知识宣传、文化遗产保护、邻里矛盾化解、扶老爱幼、应急救援、平安建设、文旅服务等志愿活动。因为这支队伍夜夜的坚守,村内一直未发生造成影响的火灾,队伍获评第四届全国119消防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凡人善举传递温暖之光,志愿服务持续为基层治理“升温着色”。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开展“12+N”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春送新风、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为主线,分时分众分类开展服务。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12·5”国际志愿者日、“3·5”学雷锋纪念日期间,全省各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9万场次,170万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群众1900万余人次。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涌现出“窗帘之约”“一个人的剧场”“幸福照相馆”等一批品牌项目。全省35个社区入选中社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项目试点。蚌埠市5个社区入选中社部首批“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试点。

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志愿者与高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达成了“窗帘之约”:每天早晨7时30分拉开窗帘,晚上6时30分关上窗帘。窗帘拉开或关上,表明老人安全,志愿者会放心离开;如果窗帘没有变化,他们就会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询问,防止意外发生。通过发挥老党员志愿者先锋模范作用,既帮助老人解决问题,又发动老人一起解决问题,让活力老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如今,恒通社区有志愿服务队伍10支,志愿者数量300余人。“有事找志愿者,没事做志愿者”的理念在社区蔚然成风。

马鞍山市雨山区安民街道万达社区创新成立“‘骑’心共治”志愿服务队,将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这些城市“新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骑士军”,化身为“移动抬头”和“小巷管家”,有效赋能基层治理。自队伍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册15000余份,收集电动车“推车进楼”、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线索280余条,有效提升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

归属感激发参与感,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愿意为基层治理出把力。各地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民情优势,引导4100多名快递员担任兼职网格员、楼栋长、食品安全监督员,4.7万名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到街道社区(园区)报到备案,8200余名党员纳入街道社区、平台企业、园区商圈党组织管理,组建688支“平安小蜜蜂”“平安骑士”志愿服务队,带动1万余人参与志愿服务,让“服务对象”化为基层“治理力量”,实现双向奔赴。

■ 本报记者 李明杰 方舢

来源:安徽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