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一周时间内小米接连发生两起车祸,共致5人死亡,不断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近来大放异彩的小米汽车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在一周时间内小米接连发生两起车祸,共致5人死亡,不断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近来大放异彩的小米汽车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01.
车祸惨案不断
首先发生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的悲剧中,根据当地县公安局的公告,4月5日,陈某驾驶一辆小米SU7与对向车道的一辆两轮电动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车上的两名驾乘人员当场死亡。事故后,小米SU7车辆起火燃烧,而陈某则逃离现场,但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压力下选择了投案自首。小米公司在回应中解释称,事故中的火情是由于碰撞后电动两轮车电池起火进而引燃了事故车辆。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部分网友对于官方声明持怀疑态度,并创造了“隔空取火”一词以示讽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此次车祸的信息传播显得异常低调,一些媒体如南方日报、界面新闻的相关报道也很快被删除。
而在3月29日深夜,在安徽德上高速同样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故,涉及三位女大学生罗某、李某和霍某。三人驾乘的小米SU7标准版在经过一处施工修缮路段时,尽管智驾系统提醒主驾的罗某接管车辆,但仅仅2秒之后便发生了不幸的撞击。车辆以接近百公里的时速撞向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起火爆燃,造成前排的罗某、李某几乎完全被烧毁,后排的霍某虽被送往医院抢救,但最终不治身亡。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指向小米公司,质疑其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及紧急制动AEB功能为何未能启动。同时,关于车辆起火原因是否与电池有关的问题也被广泛讨论。面对外界的诸多疑问,小米方面包括发言人、小米汽车以及雷军本人均保持沉默,直到三天后的4月1日才有所回应,但这些回应未能平息公众的疑虑和不满。
这两起悲剧不仅揭示了智能汽车安全性的复杂性,也对小米品牌造成了严重的公关危机。随着调查的深入,希望相关部门能给出权威的结论,为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大众提供明确的答案。
02.
西南小米车主慌了
我们向Deepseek咨询了目前关于西南地区小米汽车车主数量的问题,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关于西南地区小米汽车(SU7)车主的具体数量,目前没有官方公开的详细数据。以下为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1. 数据现状
官方未公布分地区销量:小米汽车自2024年3月上市以来,虽公布了全国订单量(如首日订单突破8万台),但未按省份或区域拆分具体交付数据。
第三方数据有限:行业机构(如乘联会)通常按月发布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但尚未见针对小米汽车的区域细分统计。
2. 估算逻辑与参考
全国销量参考:截至2024年4月底,小米SU7累计交付量约1.5万辆(数据来自供应链推测)。
西南地区汽车市场占比:西南地区(川渝云贵藏)约占全国汽车销量的10%-12%(参考2023年行业报告)。
估算结果:按全国交付量1.5万辆、西南占比10%计算,西南地区车主约 1500人左右。
不知道这1500位西南小米车主看到了接连发生的小米车祸惨案是否已经开始慌了。
03.
安全方为重中之重
这两起车祸的真相复杂难辨,究竟是“人祸”还是纯粹的“车祸”,网友们意见不一,争论激烈。
然而,从小米汽车在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外界对小米汽车的信心似乎有所减弱。首次事故发生后的首个交易日,小米港股开盘即大跌5.49%,单日市值蒸发约700亿港元;而在第二次悲剧发生后的首个交易日,小米港股更是重挫2日晚间达到20.59%,单日市值损失接近2500亿港元。投资者们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深切担忧。
在此期间,雷军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他频繁通过微博与公众互动,但自事件发生以来,他的微博活跃度明显下降,仅在半个月内发布了两条博文。雷军曾以其“为发烧而生”的口号点燃了小米神话的火种,自2010年起,他带领小米手机、汽车等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其亲民真诚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誉为“雷神”。但现在,雷军的微博评论区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充满了批评之声。例如,在一条关于武汉大学樱花的微博下,有留言讽刺道:“樱花有多灿烂,火势就有多猛烈”;而在小米成立15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他的发言也被批评为“丧事喜办”。
雷军与小米共同构建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在粉丝和用户的信任之上的。一旦这种信任崩塌,所构建的一切都将摇摇欲坠。两起令人痛心的车祸,五条生命的消逝,已经将小米汽车卷入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安全危机中。
这些血淋淋的事故不仅考验着小米的造车之路,更触及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信任的底线。如果新能源汽车企业过于沉迷于流量红利,忽视产品质量和对生命的基本尊重,“造车神话”终将成为海市蜃楼。因此,对于小米及其他新能源车企而言,如何重建公众的信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重要说明:财金调查所有文章引用的数据或信息均来源于文中所提及公司的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官方发布及媒体报道等公开渠道,并尽可能对信息进行验证,保证数据及信息经得起查证。如存在可能的错漏,请给我们留言,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联系电话:159 2315 7180。
来源:西南财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