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短视频,刷到邻镇的返乡创业直播,主播是以前在城里开水果店的阿强。镜头里,他站在自家果园里,手里举着刚摘的沃柑,身后跟着几个打包的村民,直播间里满是下单的留言。后来问老家的人,才知道阿强回村两年,不仅承包了百亩果园,还建了分拣包装车间,带动二十多个村民就
前几天刷短视频,刷到邻镇的返乡创业直播,主播是以前在城里开水果店的阿强。镜头里,他站在自家果园里,手里举着刚摘的沃柑,身后跟着几个打包的村民,直播间里满是下单的留言。后来问老家的人,才知道阿强回村两年,不仅承包了百亩果园,还建了分拣包装车间,带动二十多个村民就业,去年纯利润突破了百万。更让人意外的是,和他一起回村的还有做设计的表妹、退休的农技站老周,大家都在农村找到了比城里更合适的事做。
其实阿强他们的选择,正踩上了农村发展的“风口”。从2024年到2029年这五年,国家针对乡村振兴推出了一系列新规,从资金扶持到场地供给,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把农村的发展门槛降了、机遇提了。以前大家总觉得“农村没出路,进城才风光”,可现在不一样了,有四类人回农村,不仅能靠本事赚钱,还能赶上政策红利,比在城里“挤破头”更有奔头。今天就按“先讲政策背景,再分人群说机遇,最后谈价值”的顺序,把这些实实在在的机会说清楚,看看你或者身边人,是不是正适合回农村闯一闯。
要先明白,农村能吸引这些人回来,不是靠“情怀”,而是靠“实打实的保障和机遇”。国家最近出台的《农村创业创新提升行动方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把支持政策落到了具体处:想创业缺钱?有“返乡创业专项贷款”,最高能贷300万,前两年利息全免;想办厂缺场地?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老厂房、学校,能免费或低价租用,还能申请改造补贴;想搞产业缺技术?农业农村部门会派专家下乡,从种养殖技术到产品包装设计,一对一指导。加上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早不是以前的样子,水泥路通到田埂边,5G信号覆盖全村,冷链物流能直接把新鲜农产品运到全国,以前制约农村发展的“硬骨头”,现在都成了“垫脚石”。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四类人回农村,简直是“如鱼得水”,每一类都有专属的机遇和政策支持。
第一类:懂技术的农业“新农人”——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里能出“金效益”
这里说的“新农人”,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掌握科学种养殖技术、会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比如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城里农业企业的技术员,或是擅长大棚种植、生态养殖的“技术能手”。
现在的农村,早不是“靠天吃饭”。就说种蔬菜,用物联网大棚控制温度湿度,一年能种四茬,产量比传统种植翻三倍;养鱼虾,用循环水养殖技术,成活率从60%提到90%,还能避免污染;就连种果树,也有“矮化密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子又大又甜,还能卖上高价。国家对这类“新农人”格外重视,不仅有“农业科技示范户”评选,评上就能拿每年5000到20000元的补贴,还能优先参与国家农业项目,比如“绿色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跟着政策走,不愁没市场。
我们村的小邓就是这样,他大学学的是设施农业专业,之前在上海的农业园区上班,去年回村租了50亩地,建了10个智能大棚种草莓。他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大棚的通风、浇水,还引入了蜜蜂授粉、生物防治技术,种出来的草莓又甜又安全,一斤能卖到30块。现在他的草莓不仅供当地超市,还通过电商卖到上海、杭州,每月净利润有4万多,还雇了3个村民帮忙,教他们用智能设备。小邓说,以前在城里是“给别人打工做技术”,现在回村是“用技术给自己赚钱”,看着地里的草莓丰收,比拿工资踏实多了。
第二类:会经营的返乡创业者——把农村好货卖全国,小生意能成“大产业”
这类人是有商业头脑、懂市场运营的“实干派”,比如在城里开过网店、做过餐饮,或是跑过销售、懂品牌包装的人。他们回农村,能解决农村“有好货卖不出、卖不上价”的难题,还能把小作坊、小生意做成带动力强的大产业。
农村从不缺好东西,缺的是“会吆喝、会运营”的人。比如村里的土蜂蜜,以前只能在镇上卖20块一斤,懂电商的人回来,拍点蜜蜂采蜜的视频、教大家辨别真假蜂蜜的直播,就能卖到50块一斤;闲置的老院子,改造成“农家民宿”,搞点采摘、钓鱼、农家饭的套餐,城里人周末就会开车来,一个月就能赚几万;就连村民自己做的手工粉条、腊肉,统一包装、打上“乡村特产”的标签,就能进大城市的商超。国家对这类创业者的支持也很实在:创业前三年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贷款能享受50%的贴息,要是带动5个以上村民就业,还能申请“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最高能拿3万元。
我表哥以前在城里开服装店,去年回村后,发现村里的猕猴桃品质好,但因为没销路,很多都烂在树上。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的猕猴桃,先是请人设计了简约的包装,印上“生态种植”的标识,然后在电商平台开店,还找本地的网红直播带货。为了延长保质期,他又凑钱建了冷库,冬天还能卖“冻猕猴桃”“猕猴桃干”。去年猕猴桃的销量比往年翻了6倍,村民每亩地多赚2500元,表哥自己也赚了20多万。现在他正计划建猕猴桃加工厂,做果酱、果酒,把产业链拉长,让大家能赚更多钱。
第三类:有创意的文化文旅人——把老农村变成“网红地”,乡愁能换“好收益”
这类人包括学设计、美术、传媒的年轻人,或是在城里广告公司、文旅公司工作过的人。他们能挖掘农村的文化内涵,把老房子、老手艺、自然风光变成“有吸引力的产品”,搞文创、做文旅,让农村既有“乡愁味”,又有“新活力”。
现在城里人旅游,不爱去人山人海的景区,就爱去有特色的农村。比如把村里的老祠堂改成“民俗馆”,摆上旧农具、老照片,让游客了解村里的历史;把废弃的学校改成“文创园”,请村民教游客编竹篮、做陶艺,做成的小物件还能带走当纪念;甚至把田间的小路改成“打卡步道”,春天种油菜花、秋天种向日葵,不用花钱宣传,游客自己就会拍视频发网上。国家对乡村文旅项目的补贴也不少:建文创园、民宿能拿30%的改造补贴,要是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还能拿到50万的专项资金。
邻村的小吴是学视觉传达设计的,去年回村后,和村委会商量着改造村子。他把村里的十条老巷子刷上彩绘,画的都是村民种地、织布、晒粮的场景;把几间老房子改成“咖啡书屋”“手作工坊”,还请村里的老奶奶教游客做布鞋。改造完才三个月,村子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周末来的游客能停满村口的停车场,村里的小卖部、农家乐生意都火了,就连村民卖的土鸡蛋、野菜,都被游客抢着买。小吴说,他以前觉得设计只能在城里发挥作用,现在才发现,把创意用到农村的老物件、老场景上,不仅能让老家变美,还能让村民赚钱,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设计。
第四类:有经验的退休“实干家”——把余热撒在乡村,老本事能办“实在事”
这类人是退休的公务员、教师、医生、农技员,或是有企业管理经验的老工人。他们有经验、有威望、有资源,回农村能帮村里解决“缺管理、缺人才、缺服务”的难题,让农村的生活更方便、发展更有序。
现在很多农村都面临“人才缺口”:村委会想搞产业,缺懂规划的人;村小想提高教学质量,缺有经验的老师;村民有个小病小痛,缺能看病的医生。退休干部回村,能帮村委会制定发展计划,申请项目资金;退休教师去村小代课,能教孩子英语、美术,让村里的孩子不输城里;退休医生在村卫生室坐诊,村民不用跑几十里路去镇上看病。国家对这类“银发人才”也有保障:担任“乡村振兴顾问”的,每月有2000到5000元的补贴,交通、住宿费用全报销,还能优先参与政府组织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我们镇的老林是退休的农技站站长,去年回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帮村民解决水稻减产的问题。他蹲在田里观察了几天,发现是村民用的种子不对,还没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于是他组织村民开培训班,教大家选种、育秧、病虫害防治,还亲自到田里指导。去年村里的水稻亩产提高了300斤,村民每亩地多赚400多元。后来他又牵头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统一买种子、统一卖粮,帮村民省了成本、卖了好价。村民都说,老林回来,比请个专业团队还管用,真是给村里办了大好事。
其实说到底,未来5年农村的机遇,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国家政策、农村潜力和个人能力的“双向奔赴”。以前大家觉得农村“穷、偏、落后”,是因为基础设施跟不上、政策支持不到位;现在路通了、网快了、政策暖了,只要有想法、有本事,回农村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回农村不仅能赚钱,还能守着家人。不用再为了打工和父母孩子分开,不用再挤在城里的出租屋里思念老家,白天在田里、在厂房里忙活,晚上和家人一起吃饭、散步,这样的日子,比在城里“漂着”更踏实、更有温度。
国家鼓励大家回农村,不是让所有人都去种地,而是让有能力的人带着技术、资金、创意回来,和村民一起把农村建设得更好。这既是个人的机遇,也是为家乡做贡献的机会。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人已经回农村发展了?他们做得怎么样?要是你属于这四类人,或者你有回农村的想法,不妨说说你的计划,咱们一起交流交流,看看怎么抓住农村的好机遇。
我是寒星,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