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品功能卷无可卷,价格战打到头破血流,用户还是不买单。”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母婴品牌、经销商和零售门店。据《2025中国消费情绪价值白皮书》,72%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但只有23%的品牌能精准触达用户的情感需求。
为什么你的营销总差一口气?
“产品功能卷无可卷,价格战打到头破血流,用户还是不买单。”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母婴品牌、经销商和零售门店。据《2025中国消费情绪价值白皮书》,72%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但只有23%的品牌能精准触达用户的情感需求。
场景化营销,正是破局的关键——它不卖产品,而是贩卖“情感共鸣的瞬间”;不拼价格,而是争夺“用户心智的锚点”。
从“功能满足”到“情绪共振”
在场景中寻找共鸣,在共鸣中创造价值。—推手科技CEO熊文华
DHA含量比竞品高20%、添加5种益生菌……这些印在奶粉罐上的“硬指标”,正在败给凌晨三点的真实焦虑。数据显示,87%的新手妈妈翻烂说明书后,仍会打开抖音、小红书搜索“腹泻宝宝怎么选奶粉”、“水温45度到底怎么判断”。她们要的不是参数对比,而是“我家宝宝胀气时,该顺时针揉肚子还是逆时针?”的精准答案。
场景化营销的“情绪瞄点”
母婴行业的场景化,不是简单的“使用场景还原”,而是“提前预判妈妈的狼狈,再递上一把温柔的梯子”。
夜奶场景:从“喂饱”到“被治愈”
某品牌推出“夜奶模式”智能温奶器,不仅能记忆上次水温,还内置白噪音哄睡曲。通过APP还能记录喝奶时间、奶量、次数等,让糟心的夜奶变成记录宝宝的瞬间——把疲惫的重复,变成值得收藏的成长仪式。
辅食场景:从“做对”到被看见”
某辅食机品牌开发“体质测评小程序”:输入宝宝过敏史、出牙情况,自动推荐食谱,同步推送“厨房小白也能10分钟搞定”的跟做视频。让妈妈觉得做辅食不是任务,而是对宝宝的一次深入了解。
商品×服务×社交:情绪价值的“三角闭环”
母婴行业的场景化营销,本质是“用产品解决问题,用服务传递温度,用社交治愈孤独”。
商品层:把配方表变成“使用说明书”——比如奶粉罐侧面印“胀气宝宝喂养对照表”,扫码直达“不同体质冲泡手势教学”;
服务层:从“售后客服”升级为“育儿搭子”——联合知名母婴医生,为宝宝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社交层:让用户成为“故事主角”——发起“新手妈妈的100个第一次”征集,创建“跟着XX学带娃”话题,引发共鸣。
结语:场景化营销的终极目标
当用户说“这个产品懂我”,意味着你已成功将产品植入TA的生活剧本。 2025年的营销战争,赢在比用户更早看见那些未被言说的情绪场景——或许是凌晨4点的喂奶台,或许是游乐场里的社交尴尬,又或许是祖孙三代育儿观念的冲突。
来源:推手科技一起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