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星效应“失灵”:商家斥资2万找“谢广坤”带货仅卖出57单 近日,一场由明星直播带货引发的纠纷引发广泛关注。成都某商家花费2万元与因饰演“谢广坤”走红的艺人合作推广产品,实际销量却仅为57单,与合同约定的“保底4000单”相差悬殊。更令商家愤怒的是,合作方未兑
明星效应“失灵”:商家斥资2万找“谢广坤”带货仅卖出57单 近日,一场由明星直播带货引发的纠纷引发广泛关注。成都某商家花费2万元与因饰演“谢广坤”走红的艺人合作推广产品,实际销量却仅为57单,与合同约定的“保底4000单”相差悬殊。更令商家愤怒的是,合作方未兑现“少一单补播一个月”的承诺,反而将其拉黑。事件曝光后,成都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相关短视频内容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据商家提供的合同显示,双方明确约定“若直播销量未达4000单,合作方需按每缺失一单补播一个月”。然而,带货成绩惨淡后,商家多次联系对方协商补救措施,却遭遇电话拒接、微信拉黑,承诺的“保量”形同虚设。这一案例折射出直播行业“保量协议”的乱象——部分团队以明星效应为噱头吸引商家,实际运营中却缺乏专业选品、流量支持和售后服务,导致商家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
涉事商家表示,支付2万元费用后,直播团队仅安排一场7分钟的视频推广,既无预热宣传,也未提供售后数据支持。律师指出,此类合同虽约定了销量保障,但若合作方未明确承诺“通过何种方式实现销量”,或未约定违约责任细则,商家可能陷入举证困难。目前,商家已向成都市场监管部门提交证据,但追回损失仍需依赖司法程序,时间与经济成本高昂。
近年来,明星、网红直播带货频频翻车。数据显示,超六成商家对明星带货效果表示“未达预期”。专家分析,部分艺人缺乏产品了解、供应链把控和粉丝黏性,盲目依赖知名度难以促成消费转化。此次事件中的“谢广坤”团队被指直播形式单一、互动不足,推广视频上线后播放量低迷,进一步暴露明星带货团队专业能力的短板。
事件发酵后,不少消
费者留言质疑:“明星推荐的商品真的靠谱吗?”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认为“明星背书”已不再是购物决策的关键因素,更多人倾向于查看产品实测、用户评价等信息。此次纠纷不仅损害商家利益,更削弱公众对直播带货的信任,长远来看可能加剧行业“流量内卷”与“转化率下降”的恶性循环。
成都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对涉事团队涉嫌虚假宣传、合同违约等行为展开调查,并将联合平台方核查直播数据真实性。业内人士呼吁,应建立直播行业“黑白名单”制度,要求合作方公开历史带货数据、退款率等关键信息,同时规范合同条款,明确流量扶持、违约责任等细则,避免商家“踩坑”。
针对中小商家,专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优先选择与产品调性匹配的垂类达人合作,而非盲目追逐明星流量;二是采用“佣金+保底”混合模式,降低前期成本风险;三是要求合作方提供试播或数据模拟,验证其粉丝活跃度与转化能力。此外,商家需留存推广过程的完整证据链,以便维权时占据主动。
从“谢广坤”带货翻车事件可见,直播行业亟须挤出泡沫、回归理性。无论是明星还是机构,唯有以真实效果取代虚假承诺,以专业服务替代流量炒作,才能重建商家与消费者的信任。监管部门、平台与从业者三方协同,方能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豫东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