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别声明:文章内容均是根据网络权威资料,结合本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大家知晓!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均是根据网络权威资料,结合本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大家知晓!
引言
有人说,人设就像玻璃瓶,砸碎只需要一秒的时间。
曾经,于东来是“良心企业家”的代名词。
他开的胖东来,被无数人称作超市里的清流,员工拿着业内罕见的高工资,顾客享受着真心实意的服务,人民日报都给过他点赞。
可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内,他三次因为“说错话”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预制菜、西贝、《731》、聂圣哲等等,这位59岁的企业家,人设摇摇欲坠。
问题来了:他到底是被误解的真性情,还是人设早已脱轨?
【一】西贝预制菜风波:站错队还是另有隐情?
故事要从一顿饭说起。
罗永浩在西贝吃完后,直言“又贵又难吃”,更狠的是,点名批评西贝把预制菜端上桌还装作现炒。瞬间,西贝的名声跌落谷底。
就在大家群情激愤时,于东来却三次发声——感谢西贝让他“吃得安心”,劝大家“别一棍子打死企业”,甚至直言“不要毁掉一个努力的品牌”。
这下,网友懵了:咱们尊敬的“消费者代言人”,咋转身成了同行的护盾?
更扎心的是,很快有人扒出胖东来自己也投了15亿搞预制菜工厂。
所以,他的发声,到底是出于同情,还是利益绑架?
公众要的不是企业家“互相照顾”,而是敢于直面问题的担当,可是,于东来在这场风波里,反倒成了“消费者对立面”。
【二】《731》事件:一句话引爆情绪海啸
第二次踩雷,比第一次更致命。
电影《731》聚焦侵华日军罪行,许多人呼吁社会力量支持,粉丝在于东来社交平台留言,希望他能发声。
结果,他只回了一句:“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
这句话平时看似无害,可放在这部电影下,就成了回避历史的暧昧态度。
网友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731的罪行,是仇恨吗?那是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历史不是记仇,是不让悲剧重演!”
一时间,于东来从“善良企业家”变成了“不敢面对历史的人”。
对于公众来说,这不是一句“措辞不当”能解释的事。
因为这种历史议题,本就没有模棱两可的空间。
【三】力挺聂圣哲:误判还是情商失控?
本以为两次风波之后,他会收敛,可没想到第三次更离谱。
董宇辉从新东方出走直播,一路争议不断,一位叫聂圣哲的学者,用“贼眉鼠眼”“假大空”狂骂董宇辉,还讽刺他的粉丝群体。
按理说,这种带侮辱性的言论,公众早已不放在心上,可偏偏,于东来站出来力挺,说聂圣哲是“时代的智者”。
这一举动,直接把他推向了董宇辉粉丝的怒火漩涡。
面对质疑,他删帖,却始终没给出正面解释。
从消费者到文化群体,他三次站错队,三次背离了公众的情绪。
【四】人设为何崩塌?背后是“角色错位”
很多人问:于东来是不是变了?
其实,他没变,他依然给员工涨工资,依然关心顾客体验,依然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
可问题是,公众对他的期待,早已不是单纯的“超市老板”。
当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他的每一句话,都不再是“个人意见”,而是“立场表达”。
一句站台西贝,就可能被理解为“资本护航”;一句“传播美好”,就可能被视作“逃避历史”;一句“智者”,就可能被扣上“价值错乱”的帽子。
人设崩塌,不在于他做得不好,而在于“公众期待”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五】公众人物的“话语陷阱”
有人说,于东来只是“快人快语”。可当你是公众人物,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说话不再是“我想说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理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敏感点遍布角落,稍有不慎,就会被放大成价值立场。
企业家想做人设,需要记住:公众允许你有私心,但不允许你踩在大众情绪上。
这不是苛刻,而是影响力带来的必然代价。
【六】于东来真正的危机,不是风波,而是信任
其实,于东来过去做过很多让人尊敬的事:他曾连夜坐火车去北京,为国防捐款;郑州暴雨,他亲自带队冲上前线救援。
这些事真实存在,也是他“良心企业家”人设的根基。
可如今,三次“言论翻车”,让公众第一次开始怀疑:他的真诚,还是不是站在消费者这一边?
信任崩塌,比产品质量问题更可怕。
一旦“人设”不再被相信,再多的好事,也会被解读为“另有所图”。
结语
企业是否成功,看利润;企业家是否被尊重,看底线。
于东来不是坏人,他只是忘了:公众需要的“良心企业家”,和“爱评论的快人快语”,不是同一个角色。
胖东来依旧是零售业的标杆,可于东来要想维持个人口碑,就得学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闭嘴。
毕竟,人设可以加分,但崩塌一次,代价就是几十年心血。
—— 完 ——
来源:眼界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