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秋分,提醒中老年人:1不吃、2不睡、3不穿、4要防,平安度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0:26 1

摘要:“云散漂飖影,雷收振怒声”,时间过得真快,9月23日02时19分04秒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4个节气“秋分”,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西方的“酉”位,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一个季节有6个节气,秋天对应着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秋分这天刚好是秋天的一半;此外,

“云散漂飖影,雷收振怒声”,时间过得真快,9月23日02时19分04秒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4个节气“秋分”,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西方的“酉”位,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一个季节有6个节气,秋天对应着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秋分这天刚好是秋天的一半;此外,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因此秋分这天昼夜平分,白昼和黑夜各位12个小时。

我们老祖宗根据气候的变化以及自然界中的一些景象变化,把秋分节气分为三候,每5天为一小候:

一候“雷始收声”,到了秋分节气的前5天,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弱,空气不容易产生对流运动,雷声也逐渐消失了。

二候“蛰虫坯户”,到了秋分节气的前5天,蛰居的昆虫感受到气温的下降开始躲藏在洞中,并用细土或者碎石堵住洞口,以防寒气入侵,准备冬眠。

三候“水始涸”,到了秋分节气的最后5天,随着秋季降水的减少,河流、湖泊的水位也在逐渐下降,部分水体开始干涸。

今年的秋分节气不一般,属于“早秋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每个月对应2个节气,月初为“节气”,月中为“中气”,像八月就对应白露、秋分这两个节气,其中白露属于“节气”,而秋分属于“中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分,八月中”,说的就是秋分是农历八月的“中气”,秋分节气的时间正常在八月中旬,但是由于阴历一年有354天,阳历一年有365天,受农历中闰月的影响,有的年份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八月上旬,而有的年份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八月下旬。

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八月上旬,那么就是“早秋分”;而如果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八月下旬,那么就是“晚秋分”。像2022年是八月廿八的秋分,2023年是八月初九的秋分,2024年是八月二十的秋分,而2025年是八月初二的秋分,今年的秋分对应的农历时间明显很早,因此今年是“早秋分”,

那么“早秋分”与“晚秋分”有啥说法?老话说“早秋分冷来早,晚秋分穿薄衣”,说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早秋分”,那么这预示着秋分后冷天会来得相对早;而如果是“晚秋分”,那么这预示着秋分后会相对热,即冷天会来得比较迟。

秋分后随着太阳直射点进入南半球,北半球气温会逐日下降,昼夜温差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这个节气气候干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特别注意,提醒大家要牢记:1不吃、2不睡、3不穿、4要防,尊重老传统平安度秋!

秋分是一年之中由阳转阴、由放转收的关键时期。秋分之后自然界阴气逐渐旺盛,阳气逐渐衰减,我们在饮食方面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做到以“收”为主,避免过度耗散。

中医认为,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等多具有发散的特性,过多食用易导致肺气不敛、津液耗伤,使人易生燥邪,出现口干、咳嗽或皮肤干燥等不适。

因此,秋分时节我们在饮食方面宜“收”不宜“散”,应适当减少辛味食物的摄入,转而多食酸味食物,例如苹果、葡萄、石榴等水果,既能生津润燥,又有助收敛肺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自然界阳气由升发疏散逐渐转向收敛闭藏。人体的气血运行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在起居作息上强调“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顺应阴精的收藏,涵养体内的“收”之气;早起,则可顺应阳气的缓慢升发,使肺气得以舒展,保持呼吸顺畅、神志清明。

此外,秋分时节正值农事“三秋”大忙——秋收、秋耕、秋播接连开展,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民往往在此期间劳动强度大增,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因此更需注重作息调节。“早睡”可以更好的恢复体力、应对次日繁重的劳作,这样才能保障秋粮安全的归仓。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养生谚语,但是所谓“秋冻”,并非一味受冻,而是指入秋后不宜过早添厚衣,应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凉之气,以增强抵御深冬严寒的能力。

然而到了秋分,太阳高度角减小,昼夜温差显著,早晚凉意明显,若仍坚持少穿,反而容易受风寒侵袭。尤其对于体质偏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更不应该盲目“秋冻”,这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速度较慢,因此在秋季尤其需要做好关键部位的保暖。

夜晚睡眠时应注意盖好被子,防止夜凉入侵;早晚出门时应适当添加衣物,避免骤然受冷;此外,腹部、背部和双脚是人体的重要敏感区域,保持这些部位的温暖,有助于维护整体气血通畅,防止寒邪内侵。

4要防:防秋燥

秋分之后暑气尽退,金风送爽,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明显的“燥邪”。天地间阳气渐收,雨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于是很多人开始感到口鼻发干、咽喉干痒,甚至干咳少痰,这些是明显的“秋燥”症状。

为了预防秋燥,进入秋分节气我们除了每日足量饮水以维持身体基础代谢外,饮食上可以多吃“滋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蜂蜜、糯米、南瓜、梨、荸荠等,这些食物既丰富了口味,又能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气候转变。此外,我们平时还应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炸的食物,这类食材容易耗伤阴液,加重体内燥热。

总结,明天就是秋分节气了,提醒中老年人无论多忙都要牢记:1不吃、2不睡、3不穿、4要防,安安稳稳过秋天!

来源:畜牧堂免费问诊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