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玲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主播。2023年12月,小玲在后台收到粉丝私信,称她被“网络开盒”了。她的个人信息被曝光在国外一个社交群组里,组内还充斥着大量不堪的内容。
太可怕了!莫名其妙
自己的身份证、家庭住址
个人电话等隐私信息被人挂在网上
线下骚扰信息和电话更是不停
全家上下还遭人威胁
通过非法方式
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信息
在网络上公开发布
对他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这就是“开盒挂人”
近年来
“开盒挂人”正成为一种
新型网络暴力......
这些“开盒”者从哪里获取了信息?
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网络女主播被“开盒”
遭骚扰威胁被迫搬家
小玲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主播。2023年12月,小玲在后台收到粉丝私信,称她被“网络开盒”了。她的个人信息被曝光在国外一个社交群组里,组内还充斥着大量不堪的内容。
小玲说从那天以后,她经常收到大量的骚扰信息和电话。还有人在她直播间里发评论进行威胁,扬言要到她的住处找她,或者把她的真实地址发到网上,这些骚扰信息让小玲和家人无法正常生活。
警方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和小玲有共同遭遇的还有多名女性“网红”,因为被“开盒”,她们整天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检察官介绍,“开盒挂人”以点扩面,在公共网络、公共空间,大量人员浏览,甚至有些人去骚扰,实施违法行为。
被“开盒”的人,有些即便当下没有遭受到骚扰、攻击,这些被挂在网上的个人信息也潜藏着各种安全隐患。
检察官介绍,一旦信息被“开盒”,很难消除掉,信息往往被扩散出去,很难恢复原状。
一个名字就可“开盒”
5年内所有个人信息
“开盒”者在网上肆意散布他人信息、隐私,甚至恶意攻击、威胁。
能够被“开盒”的个人信息更是多到令人震惊,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户籍信息、婚姻状况、社交账号、银行卡交易记录、名下房产及车辆、工作信息、快递地址、开房记录、航班火车出行记录等。甚至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可以“开盒”一个人过去5年的个人信息。
究竟是什么人
在网络上实施这些“开盒挂人”行为?
境外平台组建群组
揭开利益链冰山一角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会同网警部门调查发现,参与“开盒挂人”的有一个叫周某的人。
2023年11月起,周某开始活跃在几个专门“开盒”的社交群组,成为管理员,并自己创建“开盒频道”,这些“频道”专门用于公开发布明星、“网红”、社会热点人物的个人信息,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
在此过程中,周某结识了同样从事此类活动的唐某等人。
在本案中,周某等人在“网络开盒”部分个人信息时还附加大量侮辱性评语,甚至组织、煽动他人进行电话、短信骚扰。
周某等人是如何
获取这么多被害人的个人信息的?
据周某供述,他出于猎奇心理在境外社交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号,用来非法查询、收集公民个人隐私信息。
周某注册账号后,通过代为查询信息或出租账号牟利,收费标准根据查询难度和信息数量从20元至200元不等。
2023年到2024年3月期间,周某、唐某等6人通过域外软件,非法收集、买卖、提供并公开明星、“网红”、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等800余人的个人信息,浏览量超过400万次。
最终,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4000元;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6000元。
在追究主犯周某、唐某刑事责任的同时,检察机关还以公益诉讼追究全部6名被告的民事责任。法院当庭判决被告周某等人在国家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
“开盒挂人”
实施骚扰攻击等行为
将从重处罚
法学专家表示,“开盒挂人”的行为从刑法学的角度讲,会因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涉及多种不同的罪名,比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寻衅滋事罪、侮辱诽谤罪。
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利用算法、数据筛查等技术,一旦发现有人“开盒”,立即采取必要措施,比如禁言、封禁等。
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
在网上被“开盒”
应该如何应对?
1、向互联网平台举报;
2、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
3、向公安机关报案。
小坊福利
2025乐游云购旅游消费季
上海旅游节专场
积分、折扣、演唱会门票
等福利不间断
戳下面⬇️好吃好玩,一站直达
↓↓↓
来源:新闻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