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一场美术界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3:20 1

摘要:9月20日,“全球视野中的民族形式——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艺术人文学院和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共同承办,获得《文艺研究》《美术》《当代美术家》等权威期刊的学术支持。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林楠)9月20日,“全球视野中的民族形式——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艺术人文学院和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共同承办,获得《文艺研究》《美术》《当代美术家》等权威期刊的学术支持。

专家学者在四川美术学院合影。主办方供图

研讨会深入探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在全球语境下的本土化实践与理论建构,聚焦“民族形式”的生成、发展与影响。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战时期,“民族形式”成为中国美术界寻求建立具有本土经验和风格的美术样态的核心概念,是中国现代美术向“中国气派”的关键转折。

此次研讨会汇聚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四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王天祥教授主持,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文艺研究》社长王伟出席。

第一场“形式媒介与民族语言”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陈旭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潇雨教授评议。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郝斌探讨了古元延安时期木刻“剔黑成白”的创作逻辑与思想转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周邓燕讨论了影片《南泥湾》如何将新闻电影、纪录片、图片摄影三种影像生产形式合而为一,生成新的影像报道类型。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丁澜翔、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研究中心黄碧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黄致茗也分别进行了相关作品的阐述。

第二场“视觉重构与民族认同”论坛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丁澜翔主持,广西艺术学院闫爱华教授评议。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云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李潇雨等分别做演讲。

第三场“理论争鸣与观念建构”论坛由重庆大学郝斌教授主持,北京电影学院周邓燕教授评议。四川美术学院李庚坤通过对“屈原”形象文艺作品的分析,讨论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重庆地区知识分子对“民族形式”的多元理解。另外,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闫爱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孙丹妮、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韦昊昱等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最后一场以“跨文化传播与民族形象”为主题,湖南科技大学陈雅婧教授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丹妮评议。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郑锦濠、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龙嫣然、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刘棒等依次作主题报告。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学术大会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重新激活“民族形式”这一命题的当代意义,为中国现代美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