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一台相机没有镜头,却不仅能穿透黑暗看清一切,甚至还能拍出3D立体影像,而它的核心原理,竟来自2400多年前中国古人墨子的智慧!
你敢信吗?一台相机没有镜头,却不仅能穿透黑暗看清一切,甚至还能拍出3D立体影像,而它的核心原理,竟来自2400多年前中国古人墨子的智慧!
这是9月11日刚刚发表在国际顶尖光学期刊《Optica》上,由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曾和平教授、黄坤研究员团队实现的重大科研突破。
一、我们为何需要一台“特殊”的相机?
我们手机的摄像头越来越强大,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无法在不开闪光灯的漆黑夜晚拍出清晰照片?为什么它无法“看”到物体散发的热量,或者识别空气中化学分子的“指纹”?
答案是,无数有价值的信息,都隐藏在人眼和普通相机看不见的中红外波段里。热成像、分子光谱……这些都是中红外的“拿手好戏”。
然而,传统的中红外相机就像一位娇贵的公主:
价格昂贵,动辄数十甚至上百万。
噪声巨大,图像质量差,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低温冷却才能工作。
景深极小,就像近视眼,只能看清特定距离的物体,远了近了都模糊。
所以不是我们不想看,而是传统的相机太娇贵、太局限。
这项技术瓶颈,长期以来限制了夜视、工业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发展。
二、返璞归真:2400年前的智慧给了答案
面对这块硬骨头,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们选择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针孔成像。
是的,就是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发现的“小孔成像”原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成像技术,无需镜头,一张有孔的纸板就能让光线投影成像。它天然没有镜头畸变,且拥有近乎无限的景深。
但传统针孔进光量太小,在低光下基本就是个“睁眼瞎”。怎么办?
中国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来了:我们不用物理的“孔”,而是用光来“钻”一个孔!
他们用一束强大的激光,在一种特制的“非线性晶体”内部,创造出一个仅有0.20毫米的微型“光学针孔”。
更绝的是,这块晶体有两个神奇的功能:
充当针孔:让来自物体的中红外光通过,形成无畸变的影像。
“翻译”光线:当中红外光穿过这个“光学针孔”时,会与激光发生作用,瞬间被“翻译”成我们常见的可见光。
他们用光开了一扇窗,再用这扇窗把看不见的光,变成了看得见的世界。
就这样,一台普通的高灵敏度硅基相机就能轻松捕捉到清晰的图像,彻底摆脱了对昂贵、笨重的中红外传感器的依赖。
三、三大超能力,性能彻底爆表
这台没有镜头的相机,究竟有多强?
超能力一:无限对焦
实验中,无论是11厘米、15厘米还是19厘米远的目标,它都能拍得清清楚楚。其景深范围超过了35厘米,意味着它可以同时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从此告别“对不上焦”的烦恼。
超能力二:极限夜视
它的灵敏度达到了惊人的“单光子”级别,能探测到每个脉冲仅约1.5个光子的信号。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精准捕捉到几十米外一只萤火虫瞬间闪烁的光芒。
超能力三:三维透视
它还能实现真三维成像!研究团队展示了两种模式:
飞行时间法:像蝙蝠的回声定位一样,通过计算光脉冲的往返时间,以微米级精度重构出陶瓷兔子的3D模型。
双快照法:模仿人眼,在两个不同位置各拍一张照片,通过算法就能计算出物体的真实尺寸和深度信息,简单高效。
四、这项发明意味着什么?
它将让高性能的红外3D成像技术变得更便宜、更便携、更节能。从夜间自动驾驶的安全预警,到工业流水线的产品质量控制,再到偏远地区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它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当然,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实验室原型阶段,依赖于较为复杂的激光装置。但团队表示,随着技术发展,未来系统将变得更加紧凑便携。
从墨子的小孔,到今天光的针尖,跨越2400年的智慧,正在点亮一个我们前所未见的清晰未来。
让我们为中国的科学家们点赞!👍
参考文献:
Reference: “Mid-infrared nonlinear pinhole imaging” by Zhuohang Wei, Yanan Li, Heping Zeng, Kun Huang and Jianan Fang, 19 September 2025, Optica.DOI: 10.1364/OPTICA.566042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