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飞人”之劫 劳模解悦 遭遇纪实 胡经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8:03 1

摘要:说起解悦的先进接头法,还有一个插曲。那是1963年秋天: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太纺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上海学习,解悦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上海纺织厂以“国棉”xX来命名本身就具有权威性,当时,他们的方法也颇具“石头捣磨扇-----实打实

说起解悦的先进接头法,还有一个插曲。那是1963年秋天: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太纺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上海学习,解悦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上海纺织厂以“国棉”xX来命名本身就具有权威性,当时,他们的方法也颇具“石头捣磨扇-----实打实”的精神。进厂不久,就举行现场亮相,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一针见血。上棉与太纺双方各选派挡车工上车测试,表演操作方法,记录各自的操作成绩。

通过测试表演,上棉十二厂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惊喜,太纺解悦的接头无白点又快又好超过了所有的挡车工。真是取经变为送宝,学生变成先生。上棉十二厂总结了这位山西姑娘的接头经验并在全厂进行了推广。解悦的先进经验,引起上海纺织系统的重视,又让她到上棉一厂全国著名劳模裔式娟所在的小组进行表演,受到高度评价。等上海把向解悦学习的情况向纺织工业部汇报之后,部里来山西找这个解悦时,山西省轻工厅还不知道解悦其人属于哪个单位呢!省里派人到了晋华纺织厂后,才又打听到解悦不在晋华而在太纺。以致造成后来的一种说法--“墙里开花墙外香”。

6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大庆、大寨几面红旗在这时期脱颖而出,使人们奋发图强的精神极为振奋。面对当时厂里的任务重、人手少的客观情况,解悦于1964年主动向领导提出看一千六百纱锭的要求。须知,一人看一千六百个纱锭,等于两个细纱挡车工的工作量。不要说手疾眼快,每分钟要接20至24个断头,就是两条腿围着机器巡回,八小时也要跑几十里路啊!不仅太纺从建厂起闻所未闻,全山西及至全国纺织行业也没有这样的纪录。

解悦的这一举动,在全厂曾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伸出大拇指夸她有雄心!却也有人说三道四放凉腔:翅膀没有硬想“飞”呀!解悦听了,理直气壮地回道:“不飞,翅膀怎能长硬?翅膀没有硬也要飞。”这就是解悦的看纱锭和“飞”这个字眼儿挂上钩的根由。正是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那年,经过厂里工程技术人员测试,在领导的支持下,她真的拿下一千六百个纱锭,之后,她又曾创下看一千八百锭的纪录,一举成为当时我国纺织战线上的群雄之首,撷取整个亚洲看锭之王冠。

须知,当时的年代,工人干活绝没有什么奖金红包催着,解悦一个人于了两个人的活还富余,却没有多拿超出工资的一分钱。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

于是她立即成了新闻人物,电台播,报纸载,各级首长鼓励:广大群众称颂。令她终生难忘的是1965年10月的那天,她作为全国劳模在首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主 席的接见,并在起合影留念;当时国家主 席刘 ,也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自豪地表彰解悦是“亚洲看纱锭最高的”。当时的中 央书记处书记邓 称赞解悦“青出于蓝胜于蓝”。1965年,国家经委在首都召开“科研政治工作代表会议”,解悦应邀出席,并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发言后,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在首都饭店宴请了这位女劳模,当时已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和夫人也曾出席宴会作陪。席间,薄一波还风趣地对解悦说:“认你是我的老乡,我感到光荣。”

1964年,太原市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五好工人代表大会,树立解悦为太原市五好工人标兵,并在全省掀起空前的学赶解悦的高潮。1966年5月22日《**日报》在头版位置发表了题为《三代纺织女工》的文章,对解悦大加赞赏,这个题目来自于国务院、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对解悦的命名,认为她是全国第三代纺织女工的代表(第一代,是上海国棉一厂的杨富珍,第二代,是西北国棉一厂的吴桂贤,第三代,就是解悦)。不久,《纺织女工三代人》一书也很快发行到全国各地。紧接着,首都、上海以及全国不少大中城市也都相继举办了“解悦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可以说,从这时起,解悦的名字也随之扬遍整个神州大地。在20年后的今天,我问解悦:“你当年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

来源:养心莫若寡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