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语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8:20 1

摘要:语文怎么会死呢?叶圣陶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之为语文”。其本义就是“语言文字”。按理自从有了语言——人的语言,只要人类不死,就会有人文的交流、有思想的流淌、理想的通达。古往今来,中国的“语文”确也历经艰险,但也传承至今。

作者丨张至真

有人说:“语文已死”,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免思考。

语文怎么会死呢?叶圣陶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之为语文”。其本义就是“语言文字”。按理自从有了语言——人的语言,只要人类不死,就会有人文的交流、有思想的流淌、理想的通达。古往今来,中国的“语文”确也历经艰险,但也传承至今。

劳动创造了语言,对“劳动号子”鲁迅甚至在《门外文谈》中命之为“杭育杭育派”,仓颉造字,就有了文字的表达媒介。《诗经》是语文、《说文解字》是语文、《过秦论》是语文、《春江花月夜》是语文、《声声慢》是语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是语文、甚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也是语文;甲骨文不是语文吗?正草隶篆、石鼓文不是语文吗?敦煌变文不是语文吗?盛唐之音不是语文吗?描写飞天乐舞不是语文吗?今天的新春联欢晚会不是语文吗?藏语、彝文、蒙语、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不是语文吗?传统意义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大中华的文明文化畅达传承,不就是汉语文活力的表现吗!

朝代有消亡,历史会变迁,语文的内涵也有演化。每当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时势的英豪一声呐喊,万众响应,“与子同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襄尸还”。我大中华,五千年、八千年,更远久的文明史得天独存、洋洋洒洒、厚重繁荣……即使在元蒙时代、满清时代,少数民族“李代桃僵”,但“车同轨、文同篆”的文化传承赓续至今。

当然,现代的人们担心“语文”的衰退也情有可原,你想:西方文化时刻窥探着渗透中国,某些当局者又被资本绑架,还有汉奸走狗一连串,要挖华夏文明的基石。曾经的洋鬼子用国人发明的火药轰开国门的惨剧仍历历在目、一度“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在有的人心目中:“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明明是黑头发黄皮肤,也不惜找个洋妈、找个黑爸,非要“润出去”做个被人瞧不起的下等公民,开创寄人篱下的人生,还乐不思蜀。

语文的是种工具,是死的,没错。但使用它的主人是活的啊,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有生有灭,有得有失,有的金蟬脱了壳、有的乌龟换了马甲,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该是“语文”的还是语文啊。

当然,今人的哀叹“语文已死〞,指的是指当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破瞎指挥乱折腾搞得够呛,已被学生厌弃,语文教师也不知所措,语文教学也不知所云了。天天要变革,时时要创新,各种理念的求异。课堂成了杂耍,师生的教与学被异化,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被边缘化,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教学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教师被指挥得晕头转向。学生最后连正常的思维都表达不清,更别提“信达雅”、“出口成章,立马可待”了。

那些专家学者们挖空心思创概念、编新词、玩文字游戏。如一报道“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约2亿人,过半数呈现金融脆弱性特征〞。此中意思谁人能懂?不就是“失业达二亿,超过半数没有存款”嘛,偏搞得“神马都是浮云”。关键是这类专家学者们掌握着话语权、考核权,高高在上,而底层的实操者就不得不照葫芦画瓢,甚至跟着指鹿为马。

当今社会虽说成才之路千万条,但学生只有高考这条坦途正道。高考科目中其他学科都能做到“教学考”三者的统一,多刷题就能拿高分,只有“语文”教学考三者互不相干,学的不考,考的东西让你莫名其妙,问学生都说“全做了”,至于“对错”不知道、“好坏”也是不知道。于是语文课堂也被学生厌倦了。语文课就没了活力。

语文本该是最生动、最贴近生活、最富活力的课程。语文是死不了的,乱的则是一时,终当正本清源,回归语文的正道。

听说读写、字词句章、语法逻辑、辩证思维、主题立意、文通字顺、阐理明道、赏析品评等的语文教学常规一定会回归课堂。语文大概已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了吧。即使到了Al时代,“语文”都死不了。

来源:民好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