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涵盖预包装食品标签、营养标签、特殊膳食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多个领域。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涵盖预包装食品标签、营养标签、特殊膳食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多个领域。
此次修订回应了消费者长期关注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强化风险管控、推动行业规范等举措,为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民生关切与产业升级双重驱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信任危机、慢性病高发与营养失衡问题、新兴食品业态(如预制菜、网红食品)的监管空白等挑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分别达到11.1%和7.9%,而高盐、高糖、高脂饮食是重要诱因。与此同时,“零添加”“无糖”等营销话术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消费者因误读标签导致的健康风险与维权纠纷频发。
此次新国标的修订,既是落实反食品浪费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的具体实践,也是适应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等标准体系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调整标签规范、强化营养信息透明度,新国标旨在构建更公平的消费环境,引导公众形成健康饮食习惯,同时推动食品产业向规范化、高端化转型。
新国标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中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图为北京某超市内一款标注“0添加”的罐头。(图/于海军)
多项新规剑指行业乱象
关于“零添加”,新国标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中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一调整剑指行业乱象:例如某果汁饮料标注“不添加蔗糖”,实际却含果糖或果葡糖浆,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无糖”。专家指出,“不添加”仅描述生产过程,与终产品成分无必然关联,新规通过禁止此类模糊表述,倒逼企业以真实配料表取代营销噱头,帮助消费者科学选择食品。
针对食物过敏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新国标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八大类致敏原(含麸质谷物、甲壳类、乳制品等),并以加粗、下划线等方式突出显示。我国约有3%的成年人和6%—8%的儿童存在食物过敏,但此前仅部分企业自愿标注致敏信息,导致过敏风险长期存在。新规填补了这一空白,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为过敏人群筑起安全屏障。
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从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1+4”)扩展至包含饱和脂肪和糖的“1+6”模式。这一调整呼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旨在帮助消费者控制饱和脂肪(供能比低于10%)和添加糖(每日不超过25克)的摄入。例如,某高糖饮料若标注含糖量30克/100毫升,其营养素参考值将达60%,直观提示过量风险。此外,新增的“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强化了对青少年健康饮食的引导。
新国标首次引入“数字标签”概念,允许企业通过二维码展示更详尽的食品信息,支持页面放大、语音播报等功能,解决老年人与视力障碍群体的阅读难题。同时,保质期标注方式从“生产日期+保质期”改为直接标示“到期日”,并允许保质期超6个月的食品省略生产日期,减少消费者计算困扰。
多维度赋能食品安全治理
新国标通过信息透明化赋予消费者更多知情权与选择权。例如,强制标示致敏原帮助过敏人群规避风险,标注糖含量助力控糖人群科学选购,数字标签则打破传统标签的物理限制,提供动态化、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指出,这些措施将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纠纷,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禁用“零添加”等营销话术也迫使企业回归产品本质竞争,推动行业从“概念炒作”转向“品质提升”。例如,某品牌若主打“红枣酸奶”,则须在标签中明确标注红枣添加量,避免虚假宣传。此外,营养标签的扩展要求促使企业优化配方,开发低糖、低脂产品,契合健康消费趋势。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新国标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度契合。通过强化油盐糖标示,引导公众减少不健康饮食,降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同时,“消费保存期”的推荐性条款(即建议最后食用日期)有助于减少因误判保质期导致的食品浪费,响应反食品浪费法要求。
新国标在致敏原标示、营养声称规则等方面与CAC、欧盟标准相同,为我国食品出口扫清技术壁垒。例如,饱和脂肪与糖的强制标示标准与欧盟一致,数字标签的应用则彰显了我国在食品信息化领域的创新引领。
逐步构建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
尽管新国标意义重大,但其落地仍面临挑战。河南郑州某食品企业负责人徐开元表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标签的改造成本较高,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减轻负担。
北京西城的汪女士坦言,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应避免因信息过载引发的认知混乱。“监管也要同步升级,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执法。”
未来,新国标有望逐步构建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朱蕾强调:“标准修订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口食物都承载着安全与健康的承诺。”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来源:东坡不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