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黑,没想到这么黑!西贝中央厨房被扒,一条冷冻鲈鱼不到3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2:21 1

摘要:本以为闹剧落幕,大家吃个明白饭的日子不远了,结果呢?消费者刚放下手机,转头又扒出一出“食材连续剧”——原来你以为的“现炒现做”,背后是一盘比预制菜还狠的“临期生意经”。

罗永浩一嗓子,西贝差点“凉透”。

本以为闹剧落幕,大家吃个明白饭的日子不远了,结果呢?消费者刚放下手机,转头又扒出一出“食材连续剧”——原来你以为的“现炒现做”,背后是一盘比预制菜还狠的“临期生意经”。

事情是这样的:有网友一算账,发现不对劲。西贝全国370多家店,每天十几万人吃饭,按理说食材周转得飞快,新鲜都来不及,可为啥有些食材的生产日期,竟是一年前的?

一年前的菜,现在才端上桌?这不是“陈年老味”,这是“时间胶囊”吧!

起初大家还纳闷:难道西贝有神秘保鲜黑科技?还是贾老板偷偷在后厨供了座冰窖?后来真相浮出水面——西贝的“中央厨房”,根本不是厨房,是“中央冰库”+“批发部”

你没看错。那个被贾国龙吹上天的“中央厨房”,根本不是在做菜,而是在“囤货”。

为了压到最低进价,西贝会一次性采购巨量食材,多到自家门店根本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转手就当“一级供应商”,卖给其他小餐馆、小连锁,赚个“供应链差价”。

好家伙,表面是餐厅,背地里玩起了“餐饮版拼多多”。自己吃不完的货,转手卖给同行,既清了库存,又赚了外快,这生意头脑,贾老板可以去直播带货了。

可问题来了:货囤得越多,临期的风险就越大。谁愿意接手快过期的食材?

没人。于是,西贝只能自己“消化”这些临期货——怎么消化?靠自家那稳定的客流量,尤其是那些每周都带娃来吃“儿童餐”的宝妈们。

说白了,就是把临期预制菜,加热一下,摆盘一拍,再卖你69元一碗的“现做莜面”

更离谱的是价格。

有网友扒出,西贝采购的冷冻鲈鱼,一公斤才3块钱,一条鱼不到3元。而到了店里,一份葱香烤鱼,售价108元。从3元到108元,这中间的“魔法”,不是厨师的手艺,是老板的算盘。

你以为你在吃“西北风味”,其实你吃的是一道“资本流水线”:低价囤货→冷库囤积→门店加热→高价卖出→再卖给同行→形成闭环。

这哪是餐饮?这是“食材金融化”!

而最讽刺的,是西贝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倒打一耙”的巅峰表演。

顾客没虐你,是你把顾客当“临期食材消化器”了。人家花钱吃饭,图的是安心,你倒好,把人家当“清库存渠道”,还嫌人家“不识货”?

更别提那套“非遗品牌”的营销了。

风波刚过,西贝立马组织供应商,在店门口拉横幅:“支持内蒙企业,维护非遗品牌”。网友当场笑出声:西贝莜面是非遗?那预制菜加热,也算“传统手艺”了?

这操作,堪称“自导自演的信任大戏”。

一边请“忠实粉丝”打卡,对着微波炉热出来的菜猛夸“锅气十足”;一边搞“非遗”人设,仿佛自己是舌尖上的国宝。可镜头一转,后厨的冰柜里,全是贴着“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包。

这哪是吃饭?这是沉浸式体验“餐饮魔术秀”。你看的是“现炒”,闻的是“香气”,付的是“高端价”,吃的是“临期预制菜”。

最受伤的,其实是那些真心信任西贝的家庭。多少宝妈,图个干净、健康、孩子爱吃,一月充值几千块,成了“黑卡会员”。结果呢?你家娃吃的“儿童餐”,可能就是从冰库里解冻出来的“时间胶囊”。

西贝不是不能用中央厨房,也不是不能用预制食材。问题是,你得说实话。肯德基不藏着,麦当劳不掖着,人家明明白白写“预加热即食”,价格也亲民。可西贝呢?打着“现做”旗号,卖着“冷冻货”,收着“高端价”,还嫌顾客“不懂欣赏”。

现在好了,罗永浩放过了你,但互联网没健忘。你算盘打得响,可网友算得更精。一公斤3块钱的食材,卖108元的烤鱼,这不是“优质平价”,这是“优质收割”。

信任一旦碎了,就很难再拼回去。你可以在门口拉一百条横幅,可以请一千个“粉丝”打卡,但只要消费者心里那杆秤还在,你就永远过不了“值不值”这一关。

西贝没完,但它的“高端人设”,已经碎了一地。下次再有人说,“家有宝贝就吃西贝”,你得问一句:“宝贝吃的是饭,还是临期库存?”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