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平板测试+一管血,阿尔茨海默病“预警”准确率或能提升至90%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21:52 3

摘要:这样的对话,或许正在无数个家庭中上演。面对父母或自己偶尔的健忘,我们心中总会掠过一丝不安:这究竟是岁月留下的正常痕迹,还是那个令人畏惧的“记忆窃贼”——阿尔茨海默病(AD)悄悄来临的信号?

“妈,钥匙您不是刚放茶几上了吗?”

“我这记性,真是越来越差了。人老了,不中用了……”

这样的对话,或许正在无数个家庭中上演。面对父母或自己偶尔的健忘,我们心中总会掠过一丝不安:这究竟是岁月留下的正常痕迹,还是那个令人畏惧的“记忆窃贼”——阿尔茨海默病(AD)悄悄来临的信号?

在过去,想要在社区医院或家庭医生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问卷量表,医生的主观判断,常常让早期诊断变成一场“猜谜游戏”。误诊和漏诊,就像两道巨大的鸿沟,阻碍着无数患者及时获得帮助。

但今天,我想和您分享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一项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医学》上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新的蓝图:

一个10分钟的平板电脑测试,加上一管血,或许就能将早期阿尔茨海M默病的诊断准确率,从70%提升到90%!

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飞跃,它意味着,我们可能拥有了一套更高效、更精准的“侦测系统”,能帮助我们在社区里就拉响“预警”,为无数家庭拨开记忆的迷雾。

我们先从一个身边的故事说起。68岁的李阿姨,退休前是一名会计,对数字和细节极其敏感。可最近一年,她总感觉自己的脑子像“生了锈”。出门忘带钥匙是常事,前一秒想说的话,下一秒就忘得一干二净。

女儿不放心,带她去了社区医院。医生和李阿姨聊了聊,让她做了个常见的记忆力问卷。结果显示“ borderline”, borderline”,模棱两可。医生说:“阿姨,您这个年纪,记忆力下降很正常,先放宽心,多动动脑子。”

女儿还是不放心,因为她知道,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些新药,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可要去大医院做PET-CT或者腰椎穿刺,不仅价格昂贵、流程繁琐,李阿姨本人也十分抗拒。

李阿姨的困境,正是当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缩影。

“感觉”不靠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感觉”记忆力下降(医学上称为“主观认知下降”),但经过测试,可能仍在正常范围。社区医院工具有限:传统的纸笔量表(如MMSE、MoCA)操作繁琐,且结果容易受到测试者情绪、教育背景甚至评估人员经验的影响,准确率有限 。专科检查门槛高:PET扫描和脑脊液检测虽然精准,但因为其成本高、具有侵入性,在全球范围内都难以普及,更不用说在社区层面了 。

研究数据显示,在社区基层医疗中,阿尔茨海默病的误诊率可能高达40% 。这意味着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被“放过”了,而一些本无大碍的人,却可能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既精准又便捷的工具,来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而这,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平板+血检”新模式所要解决的核心痛点。

这项新研究的核心,首先是一款名为“BioCog”的数字化认知测试程序 。

想象一下,李阿姨走进社区诊室,医生递给她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出现清晰的指引,让她独立完成几个小“游戏”:

单词记忆:屏幕上会显示一个包含10个词的列表,李阿姨需要记住它们,并立即回忆。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一次延迟回忆和识别 。反应速度:一个考验注意力和处理速度的小任务 。时间定向:回答一些关于当天日期、星期几的问题 。

整个过程完全由李阿姨自己操作,平均只需要11分钟就能完成 。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把纸笔测试搬到平板上吗?其实不然。它的优势远不止于此:

超级精准:研究人员在一个超过400人的社区老年人群体中验证了它的效果。结果显示,BioCog识别出真正存在“客观认知损伤”(即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是测试证实的记忆问题)的准确率高达85%,显著高于社区医生结合传统量表做出的判断(准确率73%)。它甚至优于国际上其他几种常用的纸笔量表和另一款数字测试工具 。客观标准化:数字化测试消除了人为操作和解读的误差 。每个人的测试环境、指令、计时和评分都是统一的,结果更加客观可靠。捕捉更多维度:除了答对几题,平板还能精确记录下每一次反应的时间、犹豫的时长等纸笔测试无法捕捉的数据,让评估更加立体和深入 。轻松友好:超过90%的参与者认为这个测试很有趣或至少不反感,只有2%的人觉得操作指南难以理解 。对于不熟悉电子产品的长者,它也足够友好。

通过这一步,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第一轮“筛查”,将人群分为两组:一组是“认知功能正常”的(可能只是主观感觉不好),另一组是“客观认知受损”的。

对于前者,可以暂时松一口气,继续观察。而对于后者,就需要启动第二步,进行更深入的“探查”。

近年来,血液检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在血液中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蛛丝马迹”——比如一种叫做“磷酸化Tau蛋白(p-tau217)”的物质 。当大脑中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淀粉样蛋白斑块)时,这种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异常升高。

血检的准确率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媲美脑脊液检测 ,这无疑是一场革命。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直接给所有感觉记性不好的人都抽血化验吗?

答案是:不行,而且很危险。

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跳过第一步的认知评估,直接进行血液检测,虽然灵敏度很高,但假阳性率会显著上升 。 在这项研究中,高达17%的认知正常者,如果单独使用血检,会被错误地标记为“阳性” 。

想象一下,一位像李阿姨这样只是有些焦虑的长者,拿到一份“假阳性”的血检报告,被告知自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这将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预检概率”。在所有抱怨记性不好的人群中,真正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只占一部分 。直接进行血检,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但如果我们先用BioCog这样的精准工具,筛选出“客观认知受损”这一高风险人群,再进行血检,就相当于把捞针的范围缩小到了一个池塘里,找到真凶的概率(即阳性预测值)就大大提高了。

现在,让我们把这两步结合起来,看看这个“黄金组合”的威力。

研究团队模拟了一个全新的社区诊疗流程:

第一步:所有像李阿姨这样因为记忆问题就诊的老人,先进行10分钟的BioCog平板测试。第二步:测试结果显示“认知受损”的人,再进行抽血检测,确认是否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标志。

结果令人振奋:这个“两步走”的流程,在社区人群中诊断出“因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认知障碍”的总准确率达到了90%

我们来对比一下:

传统社区诊疗:准确率约70%单独使用血检:准确率约80%“平板+血检”新模式:准确率高达90%

从70%到90%,这20个百分点的提升,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早、更准地找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让他们能及时进入专科诊疗通道,不错过宝贵的治疗窗口。同时,也能让更多焦虑的、但并无大碍的老人,放下心中的巨石。

这项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希望之门。它展示了一种可能:借助用户友好的数字技术和前沿的血液检测科学,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和诊断体系。

这个体系,始于我们最熟悉的社区医院,它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侵入性的操作。它让精准诊断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属,而是有望惠及每一位普通人。

当然,正如研究者所言,这只是一个“概念验证”研究 ,从研究成果到全球范围内的临床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BioCog测试需要被翻译成更多语言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进行验证 。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无比坚实和光明的开端。它让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当我们的父母或我们自己再次为“记性”而烦恼时,我们手中将握有更强大的科学武器,去从容地应对挑战,守护那份关乎尊严与爱的珍贵记忆。#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参考资料:Tideman P, Karlsson L, Strandberg O, Calling S, Smith R, Midlöv P, Verghese PB, Braunstein JB, Mattsson-Carlgren N, Stomrud E, Palmqvist S, Hansson O. Primary care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a self-administered digital cognitive test and blood biomarkers. Nat Med. 2025 Sep 15. doi: 10.1038/s41591-025-03965-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54312.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