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语文的备考征程中,文言文阅读宛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却又在试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里,考生若想让文言文阅读题的复习有效乃至高效,需要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
在高考语文的备考征程中,文言文阅读宛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却又在试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里,考生若想让文言文阅读题的复习有效乃至高效,需要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是攻克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石。
首先,要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文言实词数量众多,词义丰富且灵活多变。考生可依据课本和复习资料,整理出常见实词的不同义项,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理解记忆。例如“兵”字,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意为“兵器”;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里则表示“军队”。对于文言虚词,如“之”“其”“而”等,要掌握它们的常见用法和意义,通过大量练习强化运用能力。
其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也至关重要。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的独特之处。考生需熟悉这些句式的特点和标志,能够准确识别并进行翻译。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帮助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中迅速抓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先不纠结于个别字词的含义,而是快速浏览,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这样在后续答题时,能有更宏观的把握。例如在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时,要明确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同时,要注重圈点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将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重要信息标注出来,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些关键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等,可进行简单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答题的准确性。
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即准确,要忠实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达”即通顺,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优美。
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指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删”即删除无实际意义的虚词;“换”是将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替换为现代汉语词汇;“调”则针对文言特殊句式,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补”是补充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例如“沛公军霸上”,应翻译为“沛公(刘邦)在霸上驻军”,补充出省略的主语和介词。
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有助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题型相对固定,一般包括实词、虚词的理解,信息筛选,内容分析概括以及句子翻译等。考生要熟悉每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方法。例如实词理解题,通常会考查常见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通过代入法、语境分析法等进行判断。
同时,要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命题趋势和考点分布。通过对真题的练习和分析,考生能更好地把握高考的难度和命题风格,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训练。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此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短文,如《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丰富文化知识。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反思。做完每一篇文言文阅读题后,认真分析错题原因,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自己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营造浓厚的文言学习氛围能让考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素养。
考生可以在班级或学习小组内组织文言文阅读分享活动,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一些关于文言文解读的视频讲座,拓宽学习渠道。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日记、短文等,锻炼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复习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考生只要构建扎实的文言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翻译能力,熟悉命题规律,进行大量阅读训练并营造学习氛围,就一定能在文言文阅读题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为高考语文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立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