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彭峰:《艺术批评导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7:21 1

摘要:本书是一部贯通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西视野的综合性著作,既从学理上系统构建了艺术批评的学科框架与方法论体系,又为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提供了结构化的实操工具。作者从艺术批评的界定出发,系统阐述了艺术批评的对象(艺术家、艺术品、艺术运动和流派及风格)、内容和方法(描述、

《艺术批评导论》

彭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贯通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西视野的综合性著作,既从学理上系统构建了艺术批评的学科框架与方法论体系,又为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提供了结构化的实操工具。作者从艺术批评的界定出发,系统阐述了艺术批评的对象(艺术家、艺术品、艺术运动和流派及风格)、内容和方法(描述、解释和评价),继而对名目繁多的艺术批评流派进行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类型(再现、表现和形式),最后聚焦批评家在艺术界中的位置,探讨了批评的呈现形式、批评共识的形成和批评家的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美学协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攀文艺工作者,主要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出版《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艺术学通论》《美学导论》《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等学术专著,主编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第16卷。

“北京大学艺术学教材系列”总序(节选)

在20世纪院系调整之后,我国的艺术研究从综合性大学调整至专业艺术院校,按照音乐、美术、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门类分门别类开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比较容易集中力量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出成果;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厚实的基础和跨学科背景,学科发展的上限会受到制约。随着综合性大学逐渐恢复艺术教育,以及全社会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是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

但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学科呢?一种意见认为,我们需要像欧美一流大学那样的艺术学科,也就是以人文学为上级学科的门类艺术研究,如美术史、音乐学、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崭新的学科,如艺术学理论。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但都过于激进。

按理,第一种意见是过于保守,而说它过于激进是因为在综合性大学难以全面建成。在欧美一流大学,艺术学科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大的规模。以耶鲁为例,它的美术史、音乐学、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学科的规模类似于我国高校的文史哲。尽管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但要在短时间里达到这种规模也不太容易。

第二种意见经常将源头追溯至20世纪初德国人的艺术学构想。这种构想过于精细,从一开始就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开始真正的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它与美学学科难以区分。今天在日本的一些高校仍然保持“美学艺术学”的学科建制,但基本上都可以等同于美学。当然,我们可以将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学发扬光大,将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等归入艺术学之中,但它还是很难与美学区分开来,因为美学通常也被分为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鉴于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领域有较大重合,将它们分开来建设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最近一次学科目录调整之后的艺术学是一种折中的方案,无论是从体量还是学理上看,都比较符合实际。更重要的是,将一般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归结为同一个一级学科,既有助于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之间的交叉,也有助于门类艺术学之间的交叉。我们非常期待这种学科设置能够推动我国艺术学科的大发展、大繁荣。我曾经做过一个这样对比:18世纪欧洲人发明了艺术,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归入艺术之中,促进了艺术实践的大发展、大繁荣。今天我们开始艺术学学科建设,将艺术哲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研究、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归入艺术学之中,势必会促进艺术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没有给我们发明艺术的机会,但给了我们发明艺术学的机会。如果我们将艺术学学科建设做好,艺术学就有可能像艺术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目录

“北京大学艺术学教材系列”总序

第一单元 艺术批评的界定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批评

第一节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批评

第二节  批评作为关于实践的话语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当代性 

第四节  批评对作品意义的建构 

第五节  批评对理论的贡献 

第六节  批评对作品的解读 

第七节  批评作为话语生产 

第八节  批评与人生

第二章 西方艺术批评的历史

第一节  前现代艺术批评 

第二节  现代艺术批评 

第三节  后现代艺术批评 

第三章 中国艺术批评的特征

第一节  从季札观乐看早期艺术批评的特征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艺术批评文本 

第三节  艺术批评参与艺术创作 

第四节  现代艺术批评 

第二单元 艺术批评的对象

第四章 作为批评对象的艺术家

第一节  艺术家身份的确定

第二节  艺术家的双重性

第三节  艺术家的双重自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艺术家在场 

第五章 作为批评对象的艺术品

第一节  艺术品作为历史概念 

第二节  艺术品作为文化概念 

第三节  艺术品作为评价概念 

第四节  艺术品的层次 

第五节  美在意象 

第六章 作为批评对象的艺术运动、流派和风格

第一节  运动与流派 

第二节  风格与范畴 

第三节  风格与情感 

第三单元 艺术批评的内容

第七章 批评中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的位置 

第二节  描述的功能 

第三节  描述的内容 

第四节  描述的风格 

第八章 批评中的解释

第一节  解释的定位 

第二节  风格、范畴与解释 

第三节  意图主义解释 

第四节  反意图主义解释 

第五节  解释与创作类型 

第九章 批评中的评价

第一节  评价的定位 

第二节  审美评价 

第三节  艺术评价 

第四单元 艺术批评的流派

第十章 再现与批评

第一节  艺术与再现 

第二节  认知批评 

第三节  道德批评 

第四节  社会批评 

第十一章 表现与批评

第一节  艺术与表现 

第二节  朴素表现论与交流批评 

第三节  精致表现论与直觉批评 

第四节  极端表现论与精神分析批评

第十二章 形式与批评

第一节  艺术与形式 

第二节  形式与美学批评 

第三节  形式与历史批评 

第四节  形式与文化批评 

第五单元 批评家与艺术界

第十三章 批评的类型

第一节  从目的看批评的类型 

第二节  从形式看批评的类型 

第三节  从批评家的背景看批评的类型 

第十四章 批评的共识

第一节  共识的困难 

第二节  共识的发现 

第三节  不同程度的共识 

第四节  不同层面的共识 

第十五章 批评家的养成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