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关税大战将改写300年产业转移逻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7:21 1

摘要:中国ODM企业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中高端类型,而非洲或东南亚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难以承接大规模的美国订单。第二季度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若无法找到出路,裁员规模可能将比较大。

外贸企业将面临生死Q2?

中国ODM企业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中高端类型,而非洲或东南亚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难以承接大规模的美国订单。第二季度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若无法找到出路,裁员规模可能将比较大。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管理解读:冉涛(“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前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深圳百森咨询创始人)

当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轰鸣声揭开第一次工业革命序幕时,大英帝国或许未曾料到,这台机器启动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革命,更是一个持续三个世纪的全球权力更迭周期。

历史进程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与霸主易位——蒸汽动力重塑了殖民体系,电气革命催生了美式霸权,信息技术则奠定了全球化秩序。如今,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绿色能源构成的新领域上,一场关于未来产业链主导权的攻防战正借由关税壁垒展开全新较量。

2025年4月,一场始料未及的关税大战骤然掀起,使得全球经济格局陷入了剧烈的动荡之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4月10日凌晨,美国政府又抛出了“90天关税暂停”政策,将普遍税率降至10%,但唯独把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排除在外。

4月16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的一份针对232条款的“事实清单”中提到,“中国现在面临着对进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最高可达245%的关税”。

针对美方的这一做法,中国商务部迅速做出回应,明确表示若美方继续玩这种“关税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并保留进一步反制的权利。

以往的加税与反制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波动,但从未像此次这般剧烈,致使全球各地供应链从业者均深切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那么,此次关税危机究竟是结构性的“黑天鹅”事件,还是阶段性的策略博弈?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又应如何作出相应调整?

第二季度至关重要!

这轮“关税大战”,被业界普遍视为自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之后,美国对中国制造业最大规模的一次直接打击。

“比起50%、100%关税,我更担心的是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特朗普又整了什么新动作。也许今天能做,但明天又不能做了。”被裹挟其中的企业主叫苦不迭。

以义乌为例,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60%的工厂靠外贸吃饭,现在码头堆着价值上百亿的货物,有的企业主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直叹气:“以前是‘世界超市’,现在成了‘世界仓库’!”

有人算了笔账:“原来利润还有15%,如今却亏了30%,生产线只能停摆。”

据统计,这场“关税大战”直接给3000万外贸从业者带来了冲击。要知道,中国的ODM企业大概率都是对美国出口的。曾经一度,美国作为统一的大市场,行业细分程度非常高,形成了垂直化、专业化的贸易生态。而中国企业凭借专业和成本优势,在其中长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企业通过ODM/OEM‘订单制’模式承接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需求。这种模式依赖美国客户的高效沟通(如邮件下单、极少线下接触)和稳定的信用体系,降低了营销与关系维护成本,这曾是一门非常纯粹和正规的生意,但如今的关税大战直接切断了这一生意链条。”“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评委、前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深圳百森咨询创始人冉涛告诉中外管理,相比较而言,东南亚市场甚至国内市场,如果不做营销不搞关系,生意要难做得多。

此前,“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够通过转口贸易以及所谓的“洗产地”出口方式进入美国市场——例如,借助墨西哥与加拿大之间的美墨加协定进行间接出口,或者在越南、柬埔寨和缅甸设立工厂,以当地企业的身份进行产品出口。

然而,此次中国“借壳”重镇加拿大与墨西哥,均深陷美国加征关税的重灾区。关税的影响已蔓延至全球各地,甚至对供应链中的“转口贸易”展开了穿透式审查。以墨西哥输美汽车为例,若其中含有中国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或将被追溯并征收叠加关税。这预示着,企业仅依靠地理迁移来规避供应链成本激增的策略恐难奏效,可选之路所剩无几。

在冉涛看来,中国ODM企业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中高端类型,而非洲或东南亚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难以承接大规模的美国订单。同时,这些ODM企业缺乏适配低端市场的供应链和生产线。因此,此次关税大战对中国一直专注于优质产品的优秀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打击巨大。“第二季度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若无法找到出路,裁员规模可能将比较大。并且,如果非美国市场的业务无法拓展,到了三季度,部分员工也可能面临被裁的风险。”

“多极化制造”或不可逆转

一些企业数年前便开始投资海外代工厂及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在马来西亚、墨西哥和波兰等地区,现在来看似乎是提前了一步。但“产业链迁移”不是意愿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要真正实现全球制造布局,企业不仅要建厂、组建团队,还需在全球范围内铺设线下售后网络、设立分仓、进行品牌运营等,这是一个企业体系不断进化的过程。

而土耳其、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其本地制造的运行效率远不及中国。中国的制造文化、执行力、供应链资源密度乃至所谓的“精神内卷”,是经过几十年沉淀积累形成的,东南亚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工业文明基础。

这些国家可以进行转产、设立分仓、变更产地等操作,但这并不等同于简单地将产业“搬走”或者产品销往美国就等同于出海。实际上,这要求企业的组织体系、资金结构以及客户分布都要实现全球化,这是一场全球品牌影响力与本地化组织能力的综合较量。

因此,此次关税调整就像是对“体系化出海能力”的一次结构性检验。在这场检验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产品的优劣和渠道的强弱,更在于其是否具备供应链调度的灵活性、在全球品牌与价格方面的话语权以及对政策波动的承受能力和应变机制。

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不会退出核心舞台,但“多极化制造”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例如,10多年前在东莞建厂并通过两轮融资就能开展业务的模式,未来将转变为东莞与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地协同作战的新模式。

也就是说,真正的分水岭并非政策的变化,而是企业能力的分层。那些能够构建海外组织能力、打造全球化人才团队的企业,那些既能从中国制造中汲取高效经验,又能在其他地区复制边际生产力的企业,那些能够应对政策波动、定价变化和供应震荡,依然保持长期利润空间的企业,才有资格成为下一轮全球制造变革中稳固立足的“中国品牌”。

内销突围

放眼海外的同时再将目标转向国内,当前处在难关中的外贸企业出路不多,但一定绕不开“出口转内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8.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任务,扩内需各项政策正在加力扩围,这都为外贸企业“内销突围”开辟了更广阔空间。

“出口转内销”既可帮助外贸企业打开国内市场,渡过难关,也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多元化的好产品,同时,有利于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然,“出口转内销”绝非易事。外贸企业作为国内市场的“新兵”,拓展销售渠道、生产线转向、品牌建设等难题,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对此,作为消费端的国内多家电商平台、大型商超已经集体出手,宣布将扶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大力抢滩国内市场。首先站出来的是京东,4月11日,刘强东一声令下:未来一年要投2000亿元,专门大规模采购“出口转内销”的商品,给外贸企业开辟一条“国内生路”。

京东通过自营直采,绕过中间商,工厂直接对接京东仓库,以前出口赚1美元,现在内销能赚8元(人民币);并且给予流量倾斜和反内卷保护,设立价格保护机制,禁止同行恶意低价竞争,确保企业利润“稳得住”。

这项2000亿元的采购计划,看似“亏本买卖”,但实际上隐藏着战略布局:外贸商品基本上都符合国际标准,京东利用这个机会创建“国货精品馆”,以吸引中高端消费者,争抢新消费市场。同时,采用直采方式去掉中间商,商品价格降低20%-30%,为“百亿补贴”提供了新的动力。

紧随京东之后,盒马也开放了绿色通道,24小时加急审核入驻;华润万家在全国2000家门店辟出“外贸精品专区”;永辉超市推出“15天极速上架”服务;抖音推出“外贸严选”直播专场,单场销售额过亿……

过去,每逢外部市场出现波动,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疫情期间,不少外贸企业为暂渡难关,都曾“出口转内销”。而如今的“出口转内销”又有了些不同意味,这不仅仅是救急之举,更蕴含长远发展之计。

短期来看,供应链成本激增和通胀压力将持续,但美国对高端制造业的争夺将倒逼全球产业链向区域化、技术自主化转型,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定义市场”;同时也倒逼中国企业修炼“内功”,从“代工厂”变成“品牌商”。只有通过全渠道整合、技术适配与合力协同才能破解转型阵痛,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地位。

有观点预测:当前市场在高涨情绪下难以实现理性博弈,待两个月后,美国消费者将切实感受到物价上涨、货架空缺以及通胀加剧的痛楚,届时苹果、沃尔玛及美国农产品协会等或将向白宫施压,这或许将成为“关税战”的转折点。

话说回来,贸易保护主义从未真正胜利,却总让世界付出惨痛代价。若执意以邻为壑,历史或将再次证明——高墙之内,唯有囚徒。

来源:中外管理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