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娘,咱这头发剪短点显精神!”近日,在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国华养老院里,马鹤菊三姐妹穿着红马甲忙活着,推子嗡嗡作响,80多位老人照见镜子里清爽的新发型,喜笑颜开。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大娘,咱这头发剪短点显精神!”近日,在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国华养老院里,马鹤菊三姐妹穿着红马甲忙活着,推子嗡嗡作响,80多位老人照见镜子里清爽的新发型,喜笑颜开。
这把磨得发亮的剪刀,从1984年那个帮她扛起麦子的大爷开始,就成了马鹤菊揣在兜里的“善意通行证”。40多年来,她走街串巷,给养老院老人、防疫志愿者、困难群众义务理发2100多人次,把“华容爱心义剪”剪成了十里八乡最暖的招牌:“大事干不了,理理发尽点义务是应该的。”
养老院里的“托尼”姐妹
9月中旬,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国华养老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陈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华容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活动现场,剪刀、梳子、吹风机等理发工具整齐摆放,马鹤菊三姐妹身着红色的志愿马甲,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大娘,咱这头发留到肩膀显精神!”养老院一角,马鹤菊半蹲着给92岁的张奶奶围上围布,剪刀在指间翻飞,碎发簌簌落在红围布上。旁边的马雪明正给大爷们推着板寸,马美玲则举着吹风机把碎发吹得干干净净,三姐妹的红马甲在晨光里像团暖烘烘的火。
“上个月刚剪过,这月又来啦?”王大爷摸着新理的平头直乐呵。三姐妹笑着应和,手里的推子没停。上午3小时,80多位老人轮流坐上理发凳,镜子里的银发族们个个精神头十足。“打从2018年起,每月10号准来,比亲闺女还准时!”院长指着墙上的服务记录册,每页都记着三姐妹的名字。
角落里的工具包磨得发白,里面躺着6把剪刀、3个推子,全是三姐妹自掏腰包买的。“老人头皮薄,得用圆头剪子,”马鹤菊举起把银色剪刀,“这把跟了我15年,剪过的白发能装几麻袋!”
2100多个名字,40年义务理发
马鹤菊从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理发,从事美容美发行业已有30多年。在镇上经营“华容”美发店的她,不仅有着一手好技艺,更是个热心肠。因为排行老大,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马大姐”。
马鹤菊的志愿之路,源于多年前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是1984年的春天,15岁的马鹤菊连人带车栽进泥沟,麦子洒了一地。当焦庄村的大爷帮她扛起麻袋时,她便记住了大爷袖口磨出的补丁,从那以后,她见人有难就想搭把手。
跟着父亲在中沙海村学理发时,她就揣着推子往敬老院跑。老人们看她干活麻利又爱笑,给她起了个外号“花妮”。2012年,她把妹妹们拉进队伍,成立“华容爱心义剪”队,红马甲从3件变成15件。疫情防控期间,三姐妹给志愿者们剪了3年头发。“有次给高速口的小伙剪发,他敬礼时头发茬还在脖子上挂着。”马雪明边说边笑。
如今翻开马鹤菊的记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2100多个名字:盐土村的李奶奶、焦庄村的环卫工老郑、陈集小学的学生……有些名字后面画着红五星,那是剪了10次以上的“老熟人”。
生活中的“热心大姐”
生活中的马鹤菊,同样是个热心人。去年夏天的清晨,马鹤菊打开店门,还没迎来顾客,就遇到两位妇女慌张地跑来求助,称车子着火了。见状,马鹤菊拎着灭火器冲出门,把燃烧的摩托浇成“落汤鸡”。事后,车主塞来俩西瓜,她坚决不要:“留着卖钱给孩子交学费!”这样的事情,她遇过不下20回。
多年来,马鹤菊用行动诠释着“爱的奉献”,成为当地的“爱的名片”“热心大姐”“身边好人”。在三姐妹的带动下,店里的学徒们也成了志愿者,连马鹤菊的儿子都学会了给老人洗头剪发。“上回他给瘫痪大爷剪发,跪地上剪了40分钟。”马鹤菊说,爱心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就传开了。
如今,陈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给三姐妹颁了“金剪刀”奖,可她们最宝贝的还是敬老院送的锦旗——“银发天使,剪出真情”。夕阳下,三姐妹收着工具包准备回家,红马甲在巷子里拉出三道暖光。马鹤菊说:“只要手还能拿剪刀,这事儿就得接着干,就跟吃饭一样,是咱的'家常便饭'!”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