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大摇大摆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对方基本没怎么抵抗,他们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轻松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大摇大摆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对方基本没怎么抵抗,他们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轻松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当德国军队进攻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两国选择了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这种软弱态度让希特勒更加确信自己的军事实力,也看穿了英法两国不敢强硬对抗的本质。
"绥靖政策"说白了就是对侵略者服软认怂,不仅不反抗打压,还不断让步妥协,甚至靠出卖别国利益来讨好侵略者,这种软弱的外交手段就叫绥靖政策。
那时候的欧洲局势就是这样,德国轻松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这让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了。
关键的是,德国迅速完成了军事准备。希特勒把波兰定为新的侵略目标,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与波兰的恩怨,战争不可避免】
波兰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南边挨着捷克斯洛伐克,北面靠着波罗的海,东西两侧则被强大的苏联和德国包围。由于紧挨着这些军事大国,波兰的命运就注定充满坎坷,成了大国争抢的重要地盘。
20世纪之前,波兰先后被俄罗斯和德国三次分割统治,直到一战结束后才重新获得独立。但这种独立也为未来的战争冲突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条约》把德国东部一片土地划给了波兰。这块地叫"波兰走廊",让原本没有出海口的波兰获得了80公里长的海岸线,从此能直接进入波罗的海。
"波兰走廊"这么一划,直接把东普鲁士从德国本土给切开了,搞得德国领土被分成两半。这事儿可把德国老百姓气坏了,全国上下反对声一片。
把"波兰走廊"划给波兰主要有三个原因:
1、历史背景早在10世纪到14世纪期间,"波兰走廊"这片区域原本属于波兰王国。后来普鲁士占领了这里,这块地就变成了德国的领土。
从波兰的角度看,《凡尔赛条约》里的条款,其实就是让他们拿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地盘。
2、实际情况是,如果波兰没有出海口,就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制于德国。英法两国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他们打的主意是用波兰来牵制德国。
另外,"波兰走廊"这块地方也不是德国被迫交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它本来就是波兰的领土。
3、民族构成问题从人口组成来说,"波兰走廊"地区住的绝大多数是波兰族,德国人只占很少一部分。
在波罗的海最北边有个港口城市叫"但泽",住着上百万德国人,但这座城市被波兰隔开了。一战后,国际联盟临时接管了但泽,不过在经济上它被划进了波兰的关税区。
但泽地区的德国人长期与祖国分离,由于波兰政府掌控着当地所有外交事务,导致这些德国人连自己的德国公民身份都没能保住。
另外,《凡尔赛条约》把东普鲁士从德国领土中划了出去,这件事让德国人始终难以释怀。
希特勒上台掌权后,一心想要为德国报仇雪恨,彻底抹去过去的屈辱。
【德军闪击波兰,抵抗一个月就溃败】
希特勒考虑得很长远,他觉得波兰地理位置特别关键。拿下波兰不仅能给德国带来丰富的军事和经济资源,还能显著提升德国的战略优势。
拿下波兰后,德国就能放开手脚打仗了。往西边打英国法国时,不用担心背后有人捅刀子;往东边打苏联时,波兰还能当个现成的军事据点。这样两线作战就踏实多了。
从1938年10月开始,德国好几次跟波兰政府商量,想把"波兰走廊"这块地方要回来,但每次都被波兰方面坚决回绝了。
英法两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使得德国军队兵不血刃就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轻松实现了不战而胜的目标。
这时候,希特勒把波兰定为下一个进攻目标,甚至打算吞并整个欧洲。这样一来,英国和法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双方冲突在所难免,想不动用武力就达到目的已经不太可能了。
因此,希特勒改变了原先类似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转而下令:"加快集结部队和军事装备,为进攻波兰做好充分准备。"
1939年4月11日,希特勒秘密向德国军队发布了一项代号"白色方案"的作战计划,核心内容是要"突然发动进攻,占领波兰"。这份命令属于最高机密级别。
8月31日深夜,德国人终于启动了"白色计划"。一队伪装成波兰士兵的德国党卫军突袭了边境的德国电台。他们特意用波兰语在广播室里咒骂德国,就是为了制造进攻波兰的合理理由。
没过多久,德国所有广播电台都播出了同一条新闻:"波兰军队突然向德国发动了进攻!"
天还没亮的凌晨4点45分,德国空军一波接一波地轰炸机群扑向波兰,重点轰炸了波兰的军事仓库、飞机场、交通要道和重要桥梁。波兰人第一次体验到这么猛烈的空袭,这简直是战争史上最凶狠的空中打击。
炮火轰击持续了整整60分钟,紧接着德国陆军从三个方向——正北、正西和西南方——同时展开全面攻势。
面对这种情况,欧洲另外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也表明了立场,他们在9月3日对德国正式宣战,但实际并没有采取什么具体行动。
德国军队采用闪电战术快速推进,同时苏联红军从波兰东边打过来,两边一起包抄。波兰军队只撑了一个月就被彻底打垮,全军覆没,这场三方参与的战争很快就结束了。
当德国军队攻入波兰时,英国和法国立即对德宣战,这场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希特勒预判英法心思,担心苏联参与】
其实一战结束后签的《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和波兰结下了梁子,这早就埋下了波兰后来亡国的祸根。
那时候德国物资特别紧缺,如果不出去抢别的国家,国内经济困境根本没法解决。在各种压力之下,希特勒宁可跟全世界对着干,也要硬着头皮去打波兰。
不过希特勒这边也有不少麻烦事,只要出点差错,攻打波兰的计划就可能泡汤。
第一个问题在于:波兰和英法两国是铁杆盟友。德国要是把波兰打下来,英法的利益肯定要受损。再加上波兰紧挨着苏联,德国拿下波兰后,苏联也会觉得自家门口不安全。
希特勒觉得,一旦德国和波兰打起来,英国、法国和苏联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搞不好还会联手组成军事联盟,一起对付德国。
德国并不是单独行动,它早就和法西斯盟友意大利结成了军事联盟。不过在攻打波兰这件事上,意大利觉得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没能谈拢。
希特勒心里很清楚,要是英国、法国和苏联这三个国家联手对付德国,那德国想拿下波兰就根本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在于:打仗不光要看谁的军队更强,更要看老百姓站在哪边。欧洲老百姓都经历过一战的苦难,他们比谁都明白和平的可贵,所以根本不愿意再打仗。
那时候,欧洲各国老百姓都自发组织起来,高喊"打倒法西斯、保卫和平"的口号。这种全民反战的氛围,给德国入侵波兰的军事行动制造了不少麻烦。
第三个麻烦在于地理位置:苏联和波兰在德国东面,英法两国在德国西面。要是这四个国家从东西两边同时夹击德国,希特勒就不敢随便乱来了。
这样一来,进攻波兰的计划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会让德国陷入被东西两面夹攻的困境。
希特勒觉得,要想快速打赢波兰这一仗,关键是不能让德国同时在东西两边开战。万一英国、法国和苏联真的联手对付德国,那就得调整攻打波兰的作战方案了。
希特勒压根没把英法两国当回事。他对手下将领说:"我在慕尼黑会议见过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法拉第,就他们那副德行,根本打不了世界大战。再说了,谁会为了波兰这个小国家拼命?他们才不会傻到为波兰送命。"
希特勒这些话暴露了他的算计:他早就看透英法两国不敢动手阻拦,唯一让他心里打鼓的,就是苏联这个硬茬。
【波兰拒绝苏联援助,苏联站队德国】
1939年7月28日,就在德国和波兰开战前夕,希特勒收到一个关键消息:英国和法国准备派军事代表团去莫斯科,打算和苏联商量结盟的事,一起对付德国。
听说这件事后,希特勒立刻行动起来。趁着英法苏三国正在谈判的空档,德国人玩起了两面手法:一方面给苏联送钱送物资,想跟苏联套近乎;另一方面又派外交官跟苏联见面,拍着胸脯保证说德国绝对不想打苏联,还承诺会尊重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
希特勒为了消除苏联对德国的潜在威胁,急着要和苏联签个互不侵犯协议。他甚至亲自给苏联当时的头号人物斯大林写信,主动表达友好态度。
斯大林可不笨,他也有自己的算盘。当时德国和英法都在争取苏联的支持,斯大林还没拿定主意要跟谁合作,关键得看哪边能给苏联带来更多好处。
那时候的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也不愿意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纠纷。而且英国和法国一直把苏联当外人看,欧洲很多事都不让苏联参与。
就在斯大林还在为选边站发愁时,波兰的举动又一次踩到了苏联的痛脚。
苏联代表在和英法两国谈军事合作时,明确给出了对付德国进攻的办法。他们表示:"要是德国打波兰的话,我们苏联军队必须能借道波兰反击,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支援方式。"
波兰代表立刻回绝了苏联的提议,他们对苏联的警惕性比对德国还高。波兰人害怕战后苏联军队会赖在波兰不走,那简直就是把敌人请进家门。
波兰这个选择直接导致苏联改变主意,决定不再帮他们对付德国。
那时候苏联的处境挺艰难的,在国际上几乎没啥朋友,英法两国压根没把苏联当自己人看。西边德国一直盯着苏联不放,东边日本也虎视眈眈,斯大林只能想办法给苏联找条退路。
斯大林琢磨着,既然英法两国和波兰都信不过苏联,而德国又频频示好,不如抓住这个机会跟德国搞好关系。于是在8月23日,苏联就和德国签了个互不侵犯的条约。
9月1号德国发动"闪电战",到9月16号波兰政府高层和军队指挥官仓皇逃跑,整个过程只用了15天。
9月17日,苏联红军按照之前和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协议,以"波兰政府垮台了,我们要保护住在波兰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同胞"为借口,从东部打进了波兰。
实际上,德国和苏联在签协议时就商量好了要一起分割波兰。这也不奇怪,既然波兰不肯跟苏联做朋友,那就只能当对手了。
苏联在背后捅刀子这一举动,直接让波兰垮得更快了。到10月6号战争打完时,德国和苏联军队已经把整个波兰都给占了。
【种种因素表明,波兰灭亡已成必然】
德国进攻波兰这件事,标志着二战从小规模冲突升级成了全球大战。面对德国军队的猛烈进攻和苏联在背后的偷袭,波兰军队实在扛不住了,只坚持了一个月就被打垮了。
最终结果是德国军队控制了波兰西部,苏联军队则拿下了波兰东部,整个波兰就这样被两国瓜分。
波兰这么快就败下阵来,主要有三个关键原因:
1、打仗准备没做足当时波兰政府一直跟德国走得近,跟苏联关系差,甚至觉得最大的危险来自东边的苏联,对苏联特别不友好。
波兰想跟德国搞好关系,这样两国边境就能太平。就算知道希特勒准备打过来,波兰还是坚持"亲近德国、疏远苏联"的态度,连苏联主动帮忙都拒绝了。
波兰政府一直认为,如果爆发战争,英法两国肯定会派兵保卫波兰。再说,有英法在德国背后盯着,希特勒也不敢调集大批军队攻打波兰。
波兰把自己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都押在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上,自己却没认真准备打大仗。
英法两国在开战前虽然嘴上说要帮波兰打德国,但实际只停留在口头支持。
希特勒突然进攻波兰后,虽然英法两国对德国正式宣战,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做做样子。既没给波兰送武器,也没派兵去帮忙打仗。
当波兰向英法两国求助时,对方却袖手旁观,冷眼旁观波兰逐渐被德军吞并。单靠波兰自身那点军事力量,根本扛不住德国装甲部队的钢铁洪流。
3、更糟糕的是波兰被邻国们彻底孤立了,这些周边国家没一个敢公开支持波兰,可能都害怕招惹强大的德国。只要能让波兰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德国单独对付波兰就十拿九稳了。
之前英国和法国搞的"绥靖政策"把欧洲国家抱团自保的计划给搅黄了。结果很多国家都选择明哲保身,宣布中立,各管各的,谁也不掺和别人的事。
一开始,比利时、荷兰这些国家公开表示要保持中立。与此同时,南斯拉夫突然改变态度站到了德国那边。而罗马尼亚的表态更直接,他们明确说:"我们不会帮德国,但也不会支持波兰这些西方国家。"
换句话说,德国攻打波兰那会儿,除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不太靠得住的帮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国家支持波兰。
德国和波兰之间的这场战争给后人敲响了警钟:实力弱小的国家在外交上没有话语权,发展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如果一个国家把自己的前途完全依赖别国,那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希特勒军队攻占波兰后,不仅给波兰百姓带来深重苦难,还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纳粹德国的暴行让波兰陷入黑暗,这场侵略战争如同投进湖面的巨石,在欧洲大陆激起连锁反应,把各国都卷入了战争的漩涡。
这场大战中,希特勒从波兰西部抢走了大量物资,同时扫清了德军向西推进的障碍,二战由此进入更加激烈的阶段。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