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30个易考点+5大速记技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06:18 1

摘要:首先是人类起源与进化阶段的关键信息。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距今约 170 万年 ,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可千万别把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弄混了。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保留了猿的某

一、七年级历史高频易错点

1. 原始社会 VS 奴隶社会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时,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相关知识点是基础且重要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

首先是人类起源与进化阶段的关键信息。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距今约 170 万年 ,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可千万别把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弄混了。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可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还懂得爱美,过着氏族生活。

接着是原始农耕生活中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对比。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距今约七千年,居住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能防潮防虫,适应南方湿润的气候,种植水稻,使用骨耜翻土,还饲养猪、狗等家畜,手工业方面会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还有雕刻技术,并且使用天然漆。而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距今约六千年,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用来保暖防风,适合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种植粟和黍 ,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也饲养猪、狗等,手工业上会制作彩陶,还有纺织、制衣技术,乐器方面有陶埙 ,也有陶制和石制的纺纶。这里千万要注意,别把河姆渡的干栏式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弄混,也别记错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再到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之后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但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夏朝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了 “家天下”。这里要分清黄帝是部落首领,和后来封建王朝的 “皇帝” 有着本质区别。

2. 秦汉制度对比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大一统时期,这两个朝代的制度既有传承又有变革,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混淆。

地方制度上,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汉朝初期采用郡国并行制,既有郡县,又有封国,后来封国势力膨胀,威胁到中央统治,才有了汉武帝的推恩令来削弱封国势力。这里要注意,秦国时商鞅变法就已出现县制,秦始皇将其发展为郡县制并推行全国 ,可别误以为郡县制是秦始皇首创。

思想控制方面,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实行焚书坑儒,焚毁大量书籍,坑杀儒生,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一了思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虽然二者对儒学态度相反,但本质都是文化专制的手段 。

对外交流中,秦朝开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汉朝时张骞通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在贸易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是重点知识。

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 ,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要注意李冰和都江堰的时代对应,别搞混;蔡伦是改进造纸术 ,而不是发明造纸术,在他之前已经有纸的存在,只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使纸得以广泛使用。

二、八年级近代史核心考点

1. 列强侵华事件

八年级历史进入了中国近代史部分,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事件频繁发生,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关键。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里要注意,不要把《南京条约》的内容记错,像赔款数额、通商口岸等都是常考点。

1856 - 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要注意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目的和影响,不要混淆。

1894 - 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积极对外扩张,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牺牲 ,但清政府腐败无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甲午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这里要重点理解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00 - 1901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在廊坊等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但最终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 ,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 ,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注意《辛丑条约》中赔款数额巨大,以及清政府严禁人民反帝等条款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彻底沉沦。

2. 国共关系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贯穿八年级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1924 - 1927 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合作原因是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合作期间创办了黄埔军校 ,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先后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和 “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关系进入十年内战时期 。这里要记住国共合作的标志和成果,以及合作破裂的标志性事件。

1927 - 1937 年的十年内战时期,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屠杀与 “围剿” ,共产党则进行武装反抗和反 “围剿” 。如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探索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 。1934 - 1936 年红军被迫长征 ,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要区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以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性。

1937 - 1945 年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在抗日战争中,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 ,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要对比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的特点、意义。

1945 - 1949 年是国共合作破裂后的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这里要记住内战爆发的标志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标志。

三、九年级世界史速记法

1. 三次科技革命对比

进入九年级,世界史的学习中三次科技革命是重点内容,通过对比记忆能更好地掌握。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到 19 世纪上半期完成,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使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理论基础是牛顿的力学 ,领先国家是英国 。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 ,主要发明有瓦特改良蒸汽机 ,这可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 ,改变了交通运输方式。动力能源是改良的蒸汽机,以蒸汽和煤炭为主要能源 。这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完成,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主要标志 ,人类由此进入 “电气时代” 。法拉第的电磁学是理论基础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生产方式实现了电气化 ,主要发明成果众多,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还有电报等;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交通更加便捷;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出现,让电力成为重要能源 ,同时内燃机的使用使石油成为重要能源 。这次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三次科技革命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是其主要标志 ,我们进入了 “信息时代”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理论基础 ,美国在这次革命中处于领先 。生产方式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945 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1957 年 10 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20 世纪 70 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 年 2 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 “多利” 。核能成为重要能源 ,这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

为了更好地记忆,可以这样总结:第一次科技革命是蒸汽动力,开启工业时代;第二次是电力和内燃机,带来生活和交通巨变;第三次是信息技术等,让世界紧密相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

2. 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是九年级世界史的核心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1914 年,1918 年结束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双方疯狂扩军备战 ,直接原因(导火线)是 1914 年 6 月 28 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首都萨拉热窝遇刺身亡 。交战双方是同盟国(以德、奥匈帝国为主,加上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和协约国(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加上塞尔维亚、比利时、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希腊、中华民国、巴西等国) 。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残酷的战役,如凡尔登战役,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 。1918 年 11 月德国签署停战协定,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它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帝国瓦解,英法也遭到削弱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重大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但新式武器的出现客观上推进了科技的发展 ,战后形成了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这里要记住一战的导火索、主要战役和战争性质,别把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弄混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 1939 年开始,1945 年结束 。根本原因同样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 ,具体原因包括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各国阶级矛盾尖锐 ,德国和日本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等国执行绥靖政策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1 年 6 月德国进攻苏联,二战扩大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3 年 2 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是二战的转折点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交战双方是轴心国(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为核心,加上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独立国等)和同盟国(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为主,还有众多反法西斯同盟国) 。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 ,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但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 ,亚非拉美兴起一系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这里要准确记忆二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以及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过程 。

四、5 大高效记忆法

掌握了这些核心知识点后,再配合一些高效的记忆方法,能让你在历史学习中如虎添翼。

1. 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生动轻松、朗朗上口,让人久久难忘。比如中国历史朝代可以记为 “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 (西周、东周) 秦两汉 (西汉、东汉) 成,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 南北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 (辽、金) 元明清” 。再如,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这样就能快速记住它们的方位顺序 。还有,记忆辛丑条约内容 “钱禁兵馆”(赔款、禁反帝、驻兵、使馆界),用简单的口诀就涵盖了复杂的条约要点。

2. 对比表格法

制作对比表格能将相似或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区分和记忆。学习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时,可制作如下表格:

3. 数字归纳法

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在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学习中可用七个 “3” 进行归纳总结:3 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 (英)、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三级会议召开 (法) ;3 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英)、莱克星顿的枪声 (美)、攻占巴士底狱 (法) ;3 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 ;3 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 (英)、华盛顿 (美)、罗伯斯庇尔 (法) ;3 次政变,宫廷政变 (英)、热月政变 (法)、雾月政变 (法) 。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分别有 3、4、5、3 个要点 ,这样归纳后记忆就更有条理 。

4. 谐音联想法

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李渊 618 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 (建唐) 搂一把 (618)”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 1894 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 。“八一”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 “刘叶煮粥喝”(刘叶周朱贺)这五个字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 。把《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谐音记为 “沙重苏杭”,就像在说美丽的城市 。

5. 时间轴记忆法

时间轴是一种以时间段划分历史事件、记忆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时间轴,能使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梳理出一条时间轴,标注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如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1840 年鸦片战争,1949 年新中国成立等 ,这样能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 。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史时,画出时间轴,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事件按时间顺序标注在上面,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

来源:平仓阙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