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便利”到“归属”,顺义“类海外”生活啥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0:10 1

摘要:顺义的国际化建设始于细节,成于体系。在这里,公共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城市设施跨越语言鸿沟。

生活场景的精细化打造

民生服务的暖心升级

社区治理的多元共融

产业生态的开放赋能

……

当“不出国门,尽享海外”

从一句期待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顺义区作为首都重点平原新城

和“第一国门”所在地

正在用一场全方位的

“国际化类海外”实践

重新定义城市开放新内涵

这座被誉为

近万名外籍人士“第二故乡”的新城

让世界在此相遇

生活场景全球化

顺义的国际化建设始于细节,成于体系。在这里,公共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城市设施跨越语言鸿沟。

中德产业园内的外语标识。

公交车播报着中英双语穿梭于城市道路,多语言标识系统指引清晰。商业区与医院的双语导视系统,让购物就医全程无忧。

荣祥广场吸引外籍友人打卡。

每周末,国门1号广场的国际音乐会如期上演,从古典到摇滚,世界旋律在这里交汇。中粮·祥云小镇汇聚超百家国际品牌,荣祥广场复刻欧式风情,成为国际风尚的展示窗口

这座城市用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共同铺就了一条“无忧路”,让外籍人士的每一步都从容自在。

民生服务国际化

顺义的国际化不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民生核心领域。

鼎石学校。

教育方面,顺义已成为首都国际教育新高地,聚集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国际学校,外籍学生占比超四成。鼎石学校等机构通过沉浸式中英双语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中西文化碰撞的“奇妙交响乐”。

外籍患者在自助机上缴费。

医疗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北京友谊医院顺义国际医疗中心凭借“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模式,已成功救治超30%的外埠及外籍急重症患者;今年5月新挂牌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顺义国际门诊部,进一步强化了医疗保障体系。

区政务服务中心设有双语标识。

政务服务的国际化同样令人称赞。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提供签证、停居留证件等“一站式”服务,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多语言窗口让外籍人士办理社保等业务畅通无阻。

顺义正用全方位服务体系,重新定义“无障碍”生活。

社区治理跨国界

顺义国际化社区建设最具创新性的,是让外籍居民从“体验者”变为“主人翁”。

外籍居民参与社区议事。

在空港街道,社区议事不再是严肃会议,而是飘着咖啡香、茶香的轻松聚会,这里搭建中外居民议事厅,已有来自60余个国家的3500多名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围坐一堂,从社区绿化改造到文化活动策划,共同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这些“洋街坊”中,不乏居住超过二三十年的“老顺义”。美国教师麦珍妮扎根顺义30余年,从教育教学到社区治理深度参与地区发展;乌克兰媳妇张柳在顺义生活近20年,积极投身公益,促进文化交流。

顺义区通过推进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让异乡人找到家的温度,让本土居民拥抱世界的精彩。

全球创新资源汇聚

作为“第一国门”所在地,顺义的国际化建设同样体现在产业领域。

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外景。

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旁,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将于年底投用,成为“罗罗”(罗尔斯·罗伊斯)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已成为中德乃至中欧经济技术合作的“试验田”和“新范式”。今年5月成功举办的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更是擦亮了“中德(欧)合作看顺义”的金名片。作为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的永久落户地,顺义借助这一国际化平台已成功吸引全球394个优质项目、306名人才落地发展,国际化创新集群效应显著。

国药保税的罕见病药品自天竺综保区发出。

顺义的“国际化类海外”建设还体现在民生创新领域。这里建成了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搭建了从筛查诊治到用药保障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已惠及患者2000余名。

顺义用国际化产业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

未来,顺义将持续释放国际资源优势,推动产城融合,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注入动力,让“类海外”生活更具魅力,让世界在此读懂开放的中国温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