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亚洲大国,美国对中印始终两副面孔!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太强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9:39 1

摘要:同样是亚洲人口大国、文明古国,中国的经济增速、基建水平、环境治理都明显领先,却始终难获西方同等程度的,“青睐”。

翻开西方媒体过去几十年的报道,很容易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同样是亚洲人口大国、文明古国,中国的经济增速、基建水平、环境治理都明显领先,却始终难获西方同等程度的,“青睐”。

反观印度,即便存在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却常被西方媒体拉出来,“重点夸赞”。

这种反差背后真的是“审美偏好”吗?显然不是。

那么,西方偏爱印度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中国又为何始终不在这份“偏爱名单”里?

第一个原因是猎奇心态。

在西方视角中,同为东方古国,中国已被现代文明深度影响,逐渐失去了东方古国应有的传统与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崇拜”其实是西方长期的认知惯性,他们更愿意看到东方停留在“原生态”的想象里,而非成为与自己同台竞争的现代化强国。

大约10年前,曾有外媒报道中国部分地区存在用鸬鹚捕鱼的渔人,西方媒体对此大加赞赏,甚至顺带批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认为这才是东方古国的智慧,才是中国应有的美好画面。

不可否认,鸬鹚捕鱼确实呈现出天人合一的优美场景,竹排泛江、鱼鹰入水的画面,确实符合西方对“东方诗意”的想象。

但他们刻意忽略了一个基本现实: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若不发展工业化,仅依靠这种传统模式的生产力,民众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

西方却无视这一现实,始终抱着观光客的心态,追求的不过是新奇的体验,就像游客到原始部落会兴奋拍照,却从不会思考部落居民如何解决温饱。

反观印度,为何能获得欧美人的青睐?因为直到如今,印度街头仍随处可见伸手乞讨的孩子,白人在当地往往能享受到高人一等的待遇。

这种“阶层差异”恰好契合了部分西方人潜意识里的优越感,他们来到印度,能清晰感受到浓厚的殖民地氛围,这种氛围让他们产生“人上人”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在中国很难获得。

中国拥有比西方更先进的铁路交通系统,比如高铁运营里程早已突破4万公里,远超西方总和;有更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上海中心、广州塔等地标早已跻身世界顶级建筑行列。

中国年轻人穿着打扮也与国际社会基本接轨,街头的潮流风格、消费理念与欧美城市并无二致。

欧美人来到中国后,既找不到“落后的新奇感”,也没有“阶层优越感”,自然觉得索然无味。

第二个原因与历史背景相关,本质是“制度认同”的差异。

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长达近200年的殖民历史,让其人种、制度乃至文化都全方位接受了西方改造,这种改造的彻底性令人瞩目。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22年年底,印度裔的苏纳克当选英国首相,英国人对此并未表现出异议,他们能够接受一位印度人领导英国,就像当年印度人接受英国人派遣总督管理自己一样。

这件事足以说明,印度上层社会与西方主流社会早已深度融合,从教育体系到价值观念,从政治逻辑到经济规则,印度都与西方保持着高度一致,双方之间的人种与文化隔阂已大幅淡化。

对西方而言,印度更像是“自己人”,即便发展起来,也不会挑战西方的制度话语权。

实际上,欧美人去印度旅行,确实可能比来中国更便捷。

印度有87%的学校采用英语授课,街头标识、公共服务语言都以英语为主,语言障碍远小于中国;其政治经济制度也源自西方体系,多党制、市场经济模式都与西方一脉相承,这让西方在与印度打交道时,会产生“熟悉感”。

更关键的是,即便印度未来成功实现发展,本质上也是在印证西方制度的优越性,相当于给西方的“制度模板”再添一个成功案例。

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功,事实证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非唯一真理: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让8亿多人脱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贫工程,这是西方扶贫模式难以企及的;中国的基建能力更是全球领先,“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的覆盖广度,远超西方发达国家。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这恰恰打破了西方“制度唯一论”的神话。

一旦中国GDP超过美国,全世界都会意识到,在西方道路之外,还存在另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这对西方的话语权是巨大冲击。

以越南为例,越南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保持自身制度特色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如今已成为东南亚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2023年GDP增速达到8.02%,远超东南亚其他国家。

正是这种制度差异,让西方宁愿看到印度成功,也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因为中国的成功,意味着西方不再拥有“发展模板”的垄断权。

第三个原因是宣传导向的影响,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80年代,中美处于关系缓和期,当时西方需要拉拢中国,因此媒体充斥着对中国的正面评价,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活力,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都被西方媒体重点报道。

欧美年轻人将中国视为最时尚的旅行与探险目的地,不少背包客专门来到中国,感受这个“充满活力的东方国度”。

但到了80年代末期,中美关系逐渐恶化,西方媒体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开始进行铺天盖地的选择性报道,他们刻意放大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对中国的成就却选择性忽视。

这种宣传导向的影响极为深远,导致之后出生的欧美年轻人对中国产生严重偏见: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不少西方年轻人仍认为中国还是20年前贫穷落后的模样,甚至有人以为中国还在使用粮票,不知道移动支付、高铁为何物。

这种刻板印象,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才逐渐改变。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科技实力,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建设水平,赛事组织的严谨程度,都远超西方预期。

再加上全球互联网传播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看到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的高楼大厦、便捷的移动支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才慢慢打破偏见。

正是上述这些原因,让西方更偏爱印度而非中国。

不过,这种情况在近些年已出现转变,转折点源于2010年印度的一件大事,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

当时中国刚举办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震撼效果、赛事组织的完美表现,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也深深刺激了印度。

印度随即宣称要举办一届比中国更震撼的运动会,以此证明自己的“大国实力”。

于是在2010年,欧美国家满怀期待地前往印度,参加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

但结果却让欧美人大失所望,甚至可以用“离谱”来形容:运动会开幕前一个月,欧美代表前往参观场馆,惊讶地发现比赛场馆尚未竣工,场馆内的施工材料随意堆放,部分设施还处于毛坯状态。

更离谱的是,场馆门口竟然有人售卖炸弹,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随后他们考察运动员宿舍时,更是震惊不已,现场污水横流,墙角布满霉斑,地板上还留有多处粪便,卫生条件甚至不如印度街头的普通旅馆。

如此恶劣的环境,自然让注重卫生的欧美人无法接受,不少运动员甚至拒绝入住,要求组委会更换住宿地点。

他们不满地离开,临走时给出了“肮脏,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评价,这番评价也被西方媒体广泛报道,让印度的“大国形象”大打折扣。

从那时起,西方对印度的吹捧明显收敛了许多。

即便印度在2017年一次性向太空发射104颗卫星,试图展现自己的航天实力,西方也只是平淡评价其“往太空扔了一堆土豆,制造了大量太空垃圾”。

要知道,中国每次发射卫星,都会精准进入预定轨道,执行明确的科研任务,西方媒体却很少给出正面评价。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2010年之后,西方对印度的态度已从过去的盲目吹捧,转变为如今的“怒其不争”,甚至带有几分嫌弃。

这一转变也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仅靠西方的偏爱与吹捧,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印度如今面临的问题,比当年的中国更复杂: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被废除,但在社会层面仍根深蒂固,影响着教育、就业、婚姻等方方面面,制约着社会活力。

土地政策僵化,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农民缺乏土地所有权,难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也限制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如果印度不彻底改革这些深层次问题,即便再过20年,也很难迎来新的发展转机。

而西方对印度所谓的“喜欢”,本质上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与好奇罢了,就像人们会关注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但从不会真正尊重它们的生存逻辑。

中国的发展之路,恰恰证明了只有摆脱对西方“认可”的依赖,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实现崛起。

这或许就是西方态度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

来源:沧海冒险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