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问‘小中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AI什么时候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复杂的工作’。他的回答比我预期的时间还要长,我真的很着急!”4月10日,坐在学校的操场上,西宁市城中区阳光小学五年级学生魏啟礼说起了自己的“好伙伴”。“爸爸妈妈在工厂上班,有些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我
“我问‘小中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AI什么时候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复杂的工作’。他的回答比我预期的时间还要长,我真的很着急!”4月10日,坐在学校的操场上,西宁市城中区阳光小学五年级学生魏啟礼说起了自己的“好伙伴”。“爸爸妈妈在工厂上班,有些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我真的很担心他们。我希望AI能够早日帮助那些从事高危行业的人们。”
“小中老师”在魏啟礼的眼中有着多重身份:学习遇到难题时,他是家中的好老师;弟弟打扰自己学习时,放出故事“哄娃”,他就是地地道道的“陪伴者”;而对于魏啟礼的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各个领域的问题,他又变成了“大管家”!
今天,在城中区教学的老师和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数字“搭子”、AI“搭子”。这些智慧“搭子”们,深入“教、学、研、评、建、治”等教育发展的多个关键领域,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全流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服务师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出城中区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教育生态。
课堂外:
从一场发布到一次分享
2024年12月17日,智慧助教“小中老师”正式发布并同步上线,这只可爱的雪豹走进了城中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训练,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的“小中老师”被师生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2024年12月,阳光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李梦珠发现,自己与“小中老师”对话时,不会开口说话的“小中老师”,总给人一种距离感。于是,她不断查询资料、反复进行编程、调试试验,成功让“小中老师”开口说话。
在“小中老师”开口的那一刻,教室里满是学生的惊呼声。“陈云和谈全亮两个对编程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下课后一直追在我身后,问我是怎么办到的?”李梦珠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忍俊不禁地说,“‘小中老师’让我们的孩子对AI等前沿科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
城中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祁海兰介绍,城中区教育局还将研发“小中同学”“小中爸爸”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实践探索和深度应用,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AI 教育应用模式与经验成果。
而说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不得不提到阳光小学校长山有青作为全国唯一小学代表在教育部“2024年教育数字化总结大会”上的分享。她以“平台赋能,特色课程点亮农村娃未来”为题,展示阳光小学寒假特色课后服务应用实践探索经验,真正向全国推出“青海经验”。
在分享中,山有青说起了《创意造纸》这门课,而在学校操场上席地而坐的李紫桐用手中两枚散发着橘子清香的书签为山有青做了最好的注解。
老师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送《蔡伦造纸的历史》等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讨论,随后发布了寻找纸的秘密、制作手工毛边纸等探究任务。
接到探究任务的李紫桐望着自己刚剥下的橘子皮想,橘子皮里也有纤维,能不能造纸呢?老师鼓励她试一试,但失败了。她又去平台找相关的造纸内容进行学习,发现废纸也可以造纸。于是,李紫桐按照视频中的方法成功做出了橘子味手工纸并做成书签。“我还送了爸爸妈妈一人一张呢!”李紫桐满脸骄傲地说。
山有青说:“我们用国家平台开启了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新常态,让师生既是国家平台资源的应用者也是资源的创造者、贡献者,填补了农村娃娃假期学习资源的空白,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深刻地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课堂内:
从一篇作文到一次跳远
“青海啊!您就是我那宁静而又强大的母亲!我爱您,爱您那动人心魄的美丽容颜,爱您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更爱您在新时代展现出的伟大与包容。您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游子归来,用您那纯净的湖水、温暖的怀抱,为他们洗去满身疲惫,给予他们最深情的慰藉……”这是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五年级2班的女孩杨雅文的作文《大美青海,我心中的挚爱》。
这篇作文的指导老师,除了她的语文老师、南川西路小学副校长马耀红以外,还有一个“神秘大佬”——AI作文批改。
杨雅文的第一稿作文中这一段是这样的——“青海!我那宁静但又强大的母亲!我爱您,爱您的美!爱您的历史悠久,爱您的伟大!您等待着每一位外出的游子,等他们回来,为他们进行最纯净地洗刷……”
马耀红老师将习作扫描上传至“AI作文批改平台”后,短短几分钟,作文批改就有了结果——79分。不仅就“洗刷”等字词的优化给出意见,而且关于谋篇布局、优化思路、分句点评也都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建议。随后,马耀红老师再在此基础上,对杨雅文的作文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在师生与AI不断优化中才有了最后那段优美的文字。
南川西路小学自2024年9月开始进行“AI作文批改”实践探索,教师的作文批改时间从原来每篇习作每个班两个星期大幅缩减至半个小时,而且批改维度更为多元、水平更为均衡、评价更为客观、更具鼓励性,学生从最初简单依赖AI评分,逐步学会批判性地审视和选择性吸收反馈意见。教师在实践中持续优化AI参数设置,既尊重学生原有写作风格,又通过纵向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动态调整评分标准,形成了“人机协同”的良性互动模式。
喜欢写作的杨雅文说:“有了AI的帮助,我对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语言更加精准凝练,还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写小说啦!”
而在沈家寨学校的体育馆内,AI正在改变这里的体育课堂。
体育教师李佳琪站在AI识别地垫上,摆臂、起跳腾空、落地缓冲一套动作一气呵成,随后一旁的屏幕上即时呈现摄像头捕捉到的他的动作分解图,左侧数据面板同步显示跳远距离、摆臂角度、踏跳力度、腾空高度、平均速度等精确参数。
李佳琪站在屏幕前,利用分解图像详细讲解起跳腾空的动作要领,同学们连连点头,并依次走上前尝试,系统实时生成学生动作分析报告,李佳琪依据数据反馈进行个性化指导。
“腾空动作转瞬即逝,无法放慢速度的教学难点在AI的帮助下更加清晰可见,可视化的数据也成为体育教学的有力依据。”李佳琪说,“AI体育涉及的领域还有跳绳等,孩子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拉上小伙伴进行趣味比赛,为课后生活增添乐趣。”
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向阳光小学的操场,孩子们席地而坐与“小中老师”“探讨”问题,校长山有青望着学生们感慨道:“AI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温暖的学伴!”这个学伴让教育更公平,也让教育更“聪明”;让学习突破时空,也让校园充满乐趣。从课堂到课外,从思维拓展到兴趣培养,智慧教育成为孩子每个生活学习场景里的好“搭子”,智慧教学的成果也有了最真实的“用户反馈”。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