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即日起,“丝路同心圆”开设“史话新疆”栏目,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梳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历史实证讲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
编者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即日起,“丝路同心圆”开设“史话新疆”栏目,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梳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历史实证讲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粮食作为各民族政治关系、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生动展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巴里坤古粮仓作为新疆屯田历史的实物见证,承载了清代以来新疆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的厚重记忆。
巴里坤清代古粮仓坐落于哈密市巴里坤县巴里坤镇文博园景区,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迄今已有252年历史。2013年,巴里坤清代古粮仓被列为自治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说粮仓不得不提到粮食,粮食生产及储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地理志》载:“伊吾军,在伊州(哈密)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可见当时戍边的军队亦兵亦农,垦荒种地已经成为战事之余的重要任务。
巴里坤,水草丰美,地处天山东北部,是进出新疆的重要门户,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屯田重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正月,清军进驻巴里坤后,将军席柱向康熙奏报:兵丁米粮不能接济,部队面临着断炊的危险,于是,康熙发布诏敕命令,先让500名绿营兵在巴里坤下涝坝专事耕种,给予口粮、耕牛、种子,并指派专人负责屯田事务。此后,清朝不断加强巴里坤的屯田力量,共立二十三营屯田兵,形成了周围二百余里的屯田区。至雍正元年(1723年),巴里坤收获了青稞21060石有余,解决了巴里坤大部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雍正八年(1730年),屯兵收获青稞30680石。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屯田的官兵达到1000名,屯种田地18700亩,不仅大量种植青稞,而且开始种植小麦、豌豆等作物,生产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巴里坤屯田开始,清朝揭开了新疆屯田的序幕,清朝陆续在哈密、吐鲁番地区屯田,这些屯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长途运粮之累,最终支持清朝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准噶尔叛乱,统一了新疆。在屯田开发过程中,各族群众团结一致,辛勤劳作,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与社会和谐稳定。
据《巴里坤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四年至三十七年间,巴里坤粮食连年丰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巴里坤屯田面积达到88890亩,粮食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在当时全国少有,一时间“东疆粮仓”盛名远扬,“屯稼堆云”的壮观也因此而成为巴里坤老八景之一。
现存巴里坤古粮仓共有8座,东西两边各4座,为土木结构。仓顶设通风楼,墙壁极厚,地面用松木板铺设,防潮隔热,粮食不易霉变。每栋仓房长21.6米,宽11.3米,高6米,仓容168吨。这一建筑形制充分体现了中原建筑技术在新疆的广泛应用,展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地区的交流融合。
巴里坤古粮仓既是一座文物陈列馆,更是一册鲜活的立体史书。这些历经沧桑的古老仓廪承载的不仅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还通过粮仓建筑形制、仓储器具等实证了自汉唐以来新疆地区各民族互嵌共生的发展历史。这些凝固的时空记忆,以物质文化形态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及其生生不息的传承轨迹。供稿:哈密市委统战部
编辑:潘琦 吕尚泽
审核:张烽
监审:孙亭文
来源:村桐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