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有多绝?大场景配小细节,轻松出大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9:12 1

摘要: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以其独特的视角、广阔的视野以及智能简单的操作、亲民的价格优势,深受媒体记者的青睐。而且,无人机仅需 1-2 人操作就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

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以其独特的视角、广阔的视野以及智能简单的操作、亲民的价格优势,深受媒体记者的青睐。而且,无人机仅需 1-2 人操作就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

无人机之所以能拍的好看,并不是因为它能飞得高。也不是把画面拉远,拍得全,就好看。相反无人机这种全景视角,更容易缺乏故事性。

例如鲁源新村的一组对比图展示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画面:顺光时,建筑清晰但色彩单调,逆光时,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巷子里的地砖上,勾勒出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典型的“光线构图思维”在起作用。

摄影师通过拍摄某一个瞬间、某个角度,用照片将要表达的情感让观看者通过照片感受出来。

有人称:只要有设备,谁都能拍大片。但不是这样的,设备只能提供视角,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是人的思维和拍摄技巧。

“早上拍东,傍晚拍西”,这是航拍圈内公认的规律,也就是说不同的光线决定画面的氛围与层次不同,不然就算是在同一个拍摄地点,时间不一样,拍出来的照片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拍摄不同的环境,要用不同的手法和拍摄角度,更重要的是摄影师的技巧和构图方式。

不少人认为航拍就是飞得越高越好看,但新闻摄影要求精准地将要表达的事情拍出来。

就像京杭大运河拍摄,摄影师并没有把无人机拉到200米高空,而是控制在50-80米之间,通过调整焦段,制造“压缩空间”的视觉效果拍摄。这种构图方式常被用来表现交通密度、建设成就、地理特色等用途上。

而报道水利工程时,摄影师选择贴近地面飞行,从水坝底部缓缓上升到顶部,形成一个“仰拍到俯拍”的视觉叙事,突出工程的庞大感。这种飞行路线在进行动态视觉规划。

同样是无人机航拍,但是拍摄手法不一样,表达的主要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还有要让观看者明白这样的照片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在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同时拍摄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不过照片适合用于静态视觉呈现、艺术创作和对后期制作要求较低的场景,短视频则更适合记录动态场景、制作宣传内容。

拍摄者可以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创作形式,突出细节元素,提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静态图展示的是一个点上的视觉冲击,动态视频则展现事件的全过程。但是这非常考验拍摄者的手法和技巧,因为是两个内容,就要两个思路,需要拍摄者在静态图和动态视频之间切换视角。

所以要想拍出好看的照片,重要的不是拍摄设备,是摄影师有好的审美还有对构图、光线、场景节奏的技巧。拍摄者的思维和表达,才是拉开水平差距的关键。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