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40亿变赛道!千亿能源巨头“造太阳”,预计2027年将投60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9:00 8

摘要:4月,新奥集团旗下的“玄龙-50U”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首次实现兆安级放电。过去几十年,这一领域由欧美国家主导,技术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被誉为“永远的五十年科技”。

从最初的“手搓装置”到如今全球领先,一家民营企业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逆袭之路。

4月,新奥集团旗下的“玄龙-50U”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首次实现兆安级放电。过去几十年,这一领域由欧美国家主导,技术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被誉为“永远的五十年科技”。

“玄龙-50U”实现兆安级放电

而此时,一个主业是天然气销售的中国民营企业,已在核聚变这条路上砸下超过40亿元。一家卖天然气的,怎么就跑去搞聚变了?

新奥集团总部位于河北廊坊,是中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头部企业,年收入超过千亿元。它的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最初目标是推动天然气清洁利用。

但到了2016年,公司高层内部达成共识:低碳并不能解决能源问题,未来需要的是无碳能源。

2017年,新奥正式立项核聚变项目时,团队里几乎没有核聚变背景的专家。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当时拉起一个“草台班子”,从光伏、电池、新材料等领域调人,靠“手搓装置”一步步试错,搭建起国内罕见的工程化聚变研发体系。

新奥出席由ITER主办的首届聚变实业论坛

2019年初,新奥完成了第一套自研装置“玄龙-50”,这个没有配套加热、诊断的装置,还是个“半成品”。到了2023年,“玄龙-50U”实现兆安级放电,所有工程设计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预期。

这些成果背后,是300人的研发团队、7×24小时的工程突击,以及几乎“无保留”的资金投入。整个研发过程没有等待国家项目拨款,完全由企业主导推进。

一个民企能撑起如此高门槛的科研项目吗?商业逻辑是否真的成立?

从科研角度看,核聚变之所以几十年未能商业化,就是因为它太难。反应堆温度要达到上亿度,反应过程产生高能中子,对材料和环境都构成挑战。

在很多技术选择中,国内外主流机构都偏向氘氚聚变,因为这种方式温度要求低,技术也更成熟。但新奥在2022年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线:聚焦氢硼聚变。

这是一个更难的方向,要求温度达到10亿度以上,但也有两个关键优势:原料便宜且无限,反应过程不产生中子,不带放射性副产物。

刘敏胜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氘氚聚变虽然早,但商业模型算不过账,一克氚要600万元。我们要做的是未来能落地的能源,不是永远实验室里的科学。”

2022年7月,新奥研究院在一次内部讨论后,决定放弃原来的研发路线,全面转向氢硼聚变。做这个决定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实现商业化,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商业逻辑来设计研发方向。

氢硼聚变的核心参数原本在设计中只定为三亿度,但由于“玄龙-50U”的成功,团队决定在下一代“和龙-2”中将标准提至10亿度,预计2027年建成,投资规模约60亿元。

2024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50亿元,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这标志着国家队正式加入,核聚变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

面对国家队的加入,刘敏胜态度坦然:“我们不担心资金问题,能突破关键技术,市场愿意投再多也不为过。”他甚至提议把研究院转型为“生态型研发组织”,主动与全球合作,利用国际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

但这条路不可能一帆风顺。2023年实验中,“玄龙-50U”的装置曾因高强度运行导致线圈烧毁。刘敏胜并未追责,而是连夜组织修复,仅用两周就恢复运行。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不把参数推到极限,就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在国际上,聚变项目一代装置往往要运行10年以上,新奥却提出每三年进行一次完整迭代。截至2024年,新奥已完成两代装置的搭建与实验,第三代“和龙-2”正在推进。

从天然气到核聚变,从“低碳”到“无碳”,新奥走的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正是因为它站在“外行”的角度,才敢质疑行业的做法,打破技术惯性,用商业逻辑重新定义技术方向。

刘敏胜曾说:“我们只做核心,其他能买就买,不重复造轮子。”这是一个企业对效率、节奏和结果的极致执念。

核聚变的赛道很长,未来如何,很难断言。但新奥,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